整理了好几万字,还是漏了不少,补遗。
「1468」
《俄国征服中亚战记》里,讲到19世纪到20世纪,武器进步迭代速度非常迅猛,
【枪械】
从黑火药的火绳枪(射击一发1分钟以上)、燧发枪(滑膛枪,有限射程100米),到锤发枪(每分钟射击2-3发),到米涅弹和线膛枪(即来复枪,有限射程200-300米),到针发枪(后膛装弹步枪,此前都是前膛装弹),到别旦枪(有限射程280米,每分钟射击6-8发),
克里米亚战争时期(1853-1856),英法已装备线膛枪,俄军还是滑膛枪,吃了大亏。后迅速升级线膛锤发枪,
19世纪半个世纪里枪械三次重大技术革新:1、遂发到击发(锤发);2、滑膛到线膛;3、前装到后装。
【大炮】
当时大炮炮弹,
1、铁球炮弹,不装炸药,凭冲击重量砸击敌方;
2、散弹,发射大量小铁球或铅丸,覆盖面大,用于打击靠近的密集敌军;
3、榴弹,内装火药,可以爆炸,
1、大炮,指装在炮架上的身管火炮,有两轮子,滑膛炮,从炮口装填炮弹,分直射炮和曲射炮。
2、臼炮,身管粗短,只能打高抛物线曲射,主要用来轰击城内,而非破坏城墙。
3、火箭炮,直射、射程近,主要起爆破作用。
大炮的革新:1、从滑膛到线膛;2、前装到后装,中途改回前装,再到后装;3、炮弹从实心到火炮。
在这阶段,陆战在枪械和火炮的使用中变成了笨重的龟速游戏,千里不留行的飞将军难寻用武之地,填写表格、操作绘图尺的参谋们成了战神的新宠……一战惨烈的绞肉机式悲剧部分因此而来。
【帕米尔】
还有一迷你点,中亚最重要地理地标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样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于青藏高原),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天山等都交会于此。
这么狠的地方应该配个霸气名字啊,但看古代历史,常能看到中国古人称之为「葱岭」,像不像你家后山那小山头的名字,不理解,想来应有别的隐含意义,再查,难以置信,但不得不信,葱岭的意思就是来自盛产野葱。
又去查「帕米尔」的意思,是波斯语,意为“太阳的脚”。挣回一口气。
《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补遗
【刘裕之卓越】
1、他所在的东晋——江南的半壁江山里,人口很少,且政权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很低,军事动员能力也低,军队规模都不大。刘裕平生进行的几次重大战争,应该都在三五万人规模,不会超过十万人。在中国古代战争史里面,这是拿不出手的。
2、南中国缺少战马,他的军队主力是步兵,后勤补给只能依赖缓慢的水牛和舟船。他的对手拥有骑兵优势,军队的集结、攻防速度远高于南军;在战场上,骑兵的冲击威力远远超过步兵,且可以靠四处抢掠解决补给问题。
就在这种劣势对比下,刘裕仍攻灭了鲜卑南燕、羌人后秦两个王朝,他们的皇帝不仅没能抵挡住刘裕迟缓的步兵部队,甚至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被俘,然后处死。在火药兵器普及以前的人类战争史上,步兵、骑兵相对抗时,这种战局也许是绝无仅有。
除了北方政权,还有靠宗教凝聚力和水战见长的天师道军,有南方的割据政权甚至是王朝篡位者(桓玄),有东晋旧宗室实力派,还有渐生仇隙的同袍战友。和这些对手的战事往往此未落、彼已起,跌宕起伏悬念十足。
从战争生涯的紧张程度,从实力与战绩的“相对值”来看,刘裕战争生涯的精彩跌宕,绝不亚于靠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
【刘裕对抗北方骑兵的步兵军阵】
晋军有辎重车四千辆,此时全部开到队伍两翼,一辆辆首尾紧密相连。
朝外一侧车厢上竖起提前准备好的木墙,木墙不足就拉起布幔,成为保护在步阵外侧的一道运动城墙。驾车者在车上持槊而立,准备对付冲来的敌军。
步兵在车墙中间以整齐的队列开进。
骑兵则在车墙外巡视警戒。
这是刘裕迎击鲜卑铁骑的新创举。
【述行记】
东汉末年开始,文人士大夫中流行一种游记文章“述行记”,它们多记载战乱中的颠沛流离,沿途见到的景物、风土人情与古迹。这些乱世行纪,很多被引入了伟大的地理志书《水经注》。
刘裕时期,随军的幕僚文人也经常写下行军途中见闻,寄给后方的亲友分享。它们是复原中古山川地理风貌、人文景观的第一手素材,但这些游记大都失传了。
【太学和国子学】
洛阳有汉、魏、晋三朝的太学和国子学遗址。
汉魏时朝廷只有太学,平民子弟都可以到太学读书。
西晋,门阀士族子弟不屑与平民为伍,于是朝廷又建立专门的国子学,只招收高级官员子弟。
【桃花源由来】
刘裕北伐后秦时,为了跨越潼关天险攻入关中,他想溯洛水而上,找到一条通向关中的新水道,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敌军后方。他派戴延之率领一支小部队探察。
小队最后到达一座檀山,山上有座坞堡遗址。这里洛水水量已经很小,居民都从未见过船。看到晋军的船只行来,男女老幼呼朋引伴,站在水边观看,甚至笑得前仰后合。从居民口中得知,再往上的河道很窄,且要翻过险峻山脉才能到关中。
这条水路终究不能通行,戴延之等失望而还。但他给后方的书信里,报告了这次探寻洛河源头的行程,作为故事在江南流传。陶渊明受这个传闻的影响,写下了名作《桃花源记》,洛水尽头的荒村,被描绘成了远离人间纷扰战乱的世外桃花源。
诗歌,也许是古人留给后辈的通灵魔咒。
全书中最震撼的一段,是前秦覆灭前的长安之战,正翻译中国第一批佛经的僧人也加入城防部队。
破城前最后时日的长安城里,食物只有尸体。
军人和僧人,杀戮和超度,
以尸体果腹,译出了一部又一部佛典……那是怎样一幅洪荒可怖,但又宁静肃穆的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