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现实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形成了情绪。
听着有点拗口,我翻译一下:
现实中,你达成了自设目标,就会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反之,则产生负面情绪。
比如你想吃火锅,立刻就吃上了,那你肯定是开心的。但假如你找了几条街都没有火锅店,你吃火锅的目标无法达成,那你心里肯定是烦躁的。
换句话说,情绪是你内心目标达成与否的显现。
反过来,我们通过一个人外在的情绪表现,往往就能判断出他内心的目标是否已经达成。所以你可以看到生活中很多毫无成就的人也可以怡然自得,反而有很多社会精英却偏偏身处抑郁之中。这就是他们内心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同、达成率不同所导致的。庸碌之人只要活着就好,目标低,容易达成,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成功人士总在追求完美的自我、完美的关系、完美的世界,目标超级难达成,所以更容易处于压抑的情绪当中。
那,目标又是从何而来呢?
目标从需求上来。
这里所说的“需求”其实还有很多别称,心理学管它叫动机或期望,文学中叫它欲望或心愿,佛家和儒家称之为“起心动念”。总之无论叫什么,核心意思就是:你为什么想做这个事。强调那个“根”性。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把需求和目标混淆。简单来说,需求是“因”,而目标是你主观设定的“果”的指标。
解释一下:我们还用吃火锅来举例子。
某天午睡后,你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大学里和同学们吃着火锅唱着歌,围在一起把酒言欢、畅谈人生,那是何等地逍遥洒脱!而现在呢,被现实的生活压得有点喘不过气。你内心多想回到那个青葱的岁月啊!然而你知道你是回不去的。但是,你不免想暂时脱离一下现实的桎梏,哪怕和老同学吃上一顿火锅,追忆一下往事,也能暂时抚慰你疲惫的心灵。于是,你拿起了电话......
在这个案例里,吃火锅是“因”吗?不是!吃火锅只是个借口和载体。那什么是“因”呢?是你想同学聚会?是你想追忆往事?都不是!是你对当下身处的环境感到不满,想要舒缓自己压抑情绪的一种需求。而吃火锅只是承载了你想要超脱于当下的那个小小的愿望。
所以你看,你内心想要放松自我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因。而你认为的吃火锅,会让你和同学们都回到当年的潇洒和感动当中,进而使自己放松下来,但那都只是你主观上想要满足那个需求而人为设定的指标而已。
生活中,我们是否可以很清晰地辨别做每一件事的需求和目标呢?
尤其在求职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我求职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面试官往往会继续追问:对你而言,什么才叫“更好的发展”?你达到了以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那个时候的你最想做什么?你怎么判断自己已经有了更好的发展了......你看,面试官为什么会有一连串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更好的发展”依然只是“目标”,而不是你做事的“需求”。而且这个目标显得过于空泛,缺乏标准。面试官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你做事情,那个驱动力到底有多强,能持续多久。而这些“因”的问题,我们作为求职者不是更应该提前问清楚自己的嘛。
实际上,能将自己真正的求职动机搞清楚,并能打动面试官的,现实中少之又少。因为总会有很多的问题在干扰着我们,都有哪些问题呢?
1、成年人的“因”往往不那么单一纯粹。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的需求比较简单,就是生存。这时候我们的“需求”和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而情绪就会直接帮我们把我们的需求反应出来:饿了(需求)——要喝奶(目标)——没喝着(目标未达成)——哭(情绪外显,让大人听到,以满足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我们学会了思考,我们有了社交,我们有了自尊,我们身处社会各种关系之中......我们对于自己需求的了解和体会,反而越来越难。
因为这时候你发现自己会有各种不同的需求夹在其间:我想吃火锅了,为什么呢?可能因为我想老同学了,尤其我们班里的小丽,不知道她现在过的开心吗?而且,我也想跟宿舍老大再聊聊他要帮我介绍客户的事。对了,前几天同学小王还说让我帮忙推荐几个银行的朋友,这几天赶紧把这事办了,聚会的时候正好跟他交代一声。听说北京坊新开了一家南门涮肉,正好去尝尝鲜......
我们的公式就变成了:
第1需求+第2需求+......第N需求——N个目标——混乱的情绪。
你看到没,成年人要做一个决策,可能是由N多方面的需求交织在一起的。
表面上,我们可能比童年时思考维度增多了,变得“聪明”了,我们学会了从内心第1需求,衍生出了第2个、第3个......第N个。我们邀请朋友吃饭却要考虑赚钱,要考虑人际关系,要考虑兴趣爱好等等。在外界看来,我们成熟了,考虑地很全面,方方面面都能照顾的到了。但实际上,这反而让我们的内心陷入了混乱,甚至忘了自己要解决的第一需求到底是什么。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处于模糊的情绪里。结果一顿饭吃下来,表面上好像客户拿到了、关系维住了,但却感觉自己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就像很多同学工作了一段时间,感慨自己渐渐变得麻木了。是肉体麻木吗?不是,是情绪的麻木,是内心找不到第一需求,从而无从满足的麻木。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需求混杂。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也很简单:就是要做减法。让需求与需求上PK台,看看哪一个需求更强劲、更持久。如果不满足它,它能折磨你一天、一周、一个月,还是一整年。找到那个能让你魂牵梦绕一整年的事,它的背后可能就藏着你内心真实的需求。
2、目标设定错误。
其实,设定合理的目标是非常高难度的事情。在领导力的培训课程里,设定目标是要单拿出几节课来讲的。
而且,我们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们的目标就是“考高分”,单一而清晰,且结果容易验证。然而,这条简单笔直的路,却在我们即将毕业之时,被封住了。职场中,社会里,再也不会用成绩和分数来标准化目标了。我们眼前的人生之路更宽了,而且错综复杂,纵横交叉。但,谁能告诉我地图在哪?!这时候,家长、老师、社会的手在背后不断推我们,让我们往前迈一步,而且说我们长大了、成人了,应该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好吧,但人生的选项在哪呢?有多少个?以我当下的条件,通过努力就能摸得着的选项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好像通通都没有答案,就匆匆上路了。可想而知,我们少了一节人生重要的课——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
比如上面想吃火锅的同学,他其实不需要那么大费周章,可能仅仅给最要好的同学打个电话、喝杯咖啡聊聊天,也能让自己的内心放松下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因为他要满足的需求,不是吃火锅,而是抽离当下的环境压力而已。
所以,目标的设定应该建立在正确解读内心第一需求的基础之上,而且要更加直接。
千万不要绕圈子。绕圈子去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比如你费尽心思把同学们凑在一起,吃了一顿火锅,但席间同学们相互攀比、彼此炫耀,这和你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你感到无比懊恼,因为你虽然吃上了火锅但却没有通过这种形式而满足内心的需求,何苦呢。
所以,目标设定要直指内心第一需求,直截了当。
其次,有些需求的目标实现是个缓慢的过程。比如内心想要“安全感”,这是个再正常不过的需求了。此时,主观理性就会帮你分解这种感受,并且得出了“钱能带来安全感”的目标。但赚钱,尤其是赚到足够让自己有安全感的钱是个缓慢的过程。这时候,目标身上一个非常不好的性格就冒出来了,它非常爱“篡权”。它会让我们错把目标当成内心的第一需求,以为那些我们主观设立的指标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比如很多人一生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亿万富翁、财务自由,他们觉得只要有钱了他们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但很可能他们最开始的初衷只是想要安全感或者自由,所以“掌握赚钱的能力”才应该是他们的目标才对,但久而久之,“赚钱的能力”逐渐被“如何成为有钱人”所替代,他们内心的第一需求也被目标“成功篡位”了。
再比如有些人穷尽一辈子,就是为了买一套房;有些人豁出性命,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等等。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很可能是家庭、是责任、是尊重,但实现这些需求的缓慢过程又给目标的“功高盖主”提供了可乘之机。
总之,需求很羞涩,它总爱躲,你得去找它;而目标果敢而张扬,它总爱显,你得去管它。
但是请记住:指标永远代替不了目标,而目标永远替代不了需求。
既然需求爱躲猫猫,而我们又必须找到它,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就是先学会观察辨明自己的情绪。
假如你现在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所有你知道有关情绪的词汇,你能写出来多少个?30个?50个?100个?估计很多人写不到30个。如果你脑子里都没有一个词,能清晰地描绘各类的情绪,你又怎么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辨明自己处于何种情绪呢?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难以辨别,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是什么引发我们的情绪呢?
比如你对我上面写的东西不认可,你会觉得自己刚才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时候的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当中已经有一个“怒”在酝酿了。
这时候恰好有个同事过来催你项目的进度,你回嘴到:“怎么总催啊,不是告诉你周五才能到项目节点嘛?!”你的语气中已经开始在宣泄怒了。于是你的同事也抱着委屈来跟你反驳,结果俩人平白无故吵了一架。最后你还自己反思呢:“为什么当时我那个话是横着出去的,怎么我说话不招人爱听啊?!恩,看来我还是不太会说话,干脆买本书学学吧。”但事实上呢,根本不是你说话技巧的问题,而是你没有时刻观察控制自己情绪的问题。我们都说情绪管理,但其实你都不知道自己愤怒的情绪是从何而起的,又何谈管理。
而真正的情绪管理,其实应该追本溯源。而且,情绪也很有意思,它通常是单一出现的。比如,你高兴就是高兴,愤怒就是愤怒。你很难既高兴又愤怒。所以,我们很容易通过单一情绪的辨别,反推到我们的目标上。刚才我们也说了,目标是勇敢的、爱显的,所以很容易把目标逮到。进而再对目标“严刑拷问”、“反复琢磨”,最终将隐藏的需求捕捉到。
我们每产生一个内心需求,就会产生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达到什么程度,它又直接影响到了你的情绪和情感。实际我们人生中的每一天,你都在需求的发动之中。你的目标和你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波动。而人生的记忆和体验,恰恰就是这些情绪和情感堆砌出来的。我们回忆到的,通常也都是情绪的感知,情感的体会。所以,经营好自己的需求,学会设立合理的目标,就是在做情绪的管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在经营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国人,从小就比较忽视自己情绪的发起和变化。小时候经常被家长和外界教导,要懂礼貌、不要哭、不要闹、要知书达理。他们却恰恰没有教给我们:人到底有哪些情绪;在哪种场景下可能会产生哪种情绪;应该怎样应对这些情绪;最重要的:怎样辨别自己是哪种情绪。
长大后我们更是受到社会、礼教、道德、生存压力、人际关系等等制约,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好像情绪管理就是刻意隐忍自己的情绪,不使之爆发。而这恰恰就与自我认知之路越走越远了。自我认知不清晰,事情自然办不好,那职业发展自然就不会顺利,人生之路必然阻碍重重。所以,要想事业有成,就先得提升自我认知水平,而提升自我认知,就先要辨明自己时刻的情绪。我们应该像装上一个温度计一样,在自己的情绪指标上,安装一个情绪监测器,刻度精准、查阅方便。
当然,能随时随地能说清楚自己的情绪,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你在职场中要想把事办明白,就要监测自己的情绪,关照自己的目标,辨明自己的需求。而这个又不是想有就能有的,需要用心去反思、需要刻意地练习!
下一期,我们聊聊自我认知的第二步——怎样设立合理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