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
作者王朔说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北京复兴路29号院的一帮孩子,时间是六一年到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主要地点是幼儿园、翠微小学和那个大院的操场、食堂、宿舍楼之间和楼上的一个家。主要人物有父母、阿姨、老师、一群小朋友和解放军官兵若干。没有坏人,有一个幼儿园的阿姨有一点可笑,仅此而已。“
而王朔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是绕不过去的存在与永在。一直都觉得王朔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痞气十足,其实内心深处向往安宁并且善良无比的人。
全书通篇用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审度人性,在凌乱模糊的记忆中用最简单的理解“解构”了成人世界。在“我”和“方枪枪”的二重性中,人对自我的认知是浑沌的,是无力的,许多时候毫无控制行动之可能。善与恶的界限模糊,主人公形象是难于一刀切简单定性的。
我喜欢这些地道的北京话。除了调侃戏谑,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北京话有“趋向热闹”的特点,容易“话赶话儿”,因而对语意的表达总是赶尽杀绝,说话的人会有口腔的快感。尤其在书的最后几章,连续使用几个成语且不加标点的长句大量出现,在我看来除了是一种语言特色外,多少也有些那个时代狂热追求与黑白分明的印记。
而文中里的主角,就像一个早熟的幼兽,面对花花世界充满了对抗和不满,但又无从发泄。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自由生活的开始。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生机勃勃,世界充满了尔虞我诈,并且没有人知道这种尔虞我诈何时会消失。小说的最后,方枪枪突然控制不住的哭泣,他竟然想到了死亡。
读后感:读书的过程中会乐的前仰后翻,主角和我们小时候真的很像。但是看完又让人伤感,我们都有点小聪明、小正义、坏主意,却又胆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