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午,在香港上市的辉山乳业,形象展现了什么叫做“飞流直下三千尺”。
上午11:30开始,半小时内辉山乳业股价暴跌85%,市值蒸发了300亿。
暴跌的原因据说是大股东挪用30亿现金去投资沈阳地产,被中行审计了出来。辉山乳业资金链断裂,150亿债权受影响,牵扯到了70多家金融机构。
具体的故事,大家可以搜索,不乏有识之士内部消息的解读。
我想到的是,也许有句话每个人都该谨记:金融是为了风险而生的。
//
A有多余的钱,B缺钱。A不认识B,所以C帮忙牵线,告诉A,B可靠——这是金融中介的诞生。
A有多余的钱,D也有多余的钱,都借给B。A没那么有钱,他担心B还不起钱;D很有钱,B不还也对自己没太大影响。
所以,C就设计了个结构化产品,B有钱的时候,先还钱给A,等A的钱都还完了,再给D。A跟D的风险不一样,所以,A的利息少一点,D的利息多一点——这是金融风险的再分配。
金融风险,可以转移,但不可消除。
即使是A,也承担风险,只不过风险少一点。
也即是说,风险永不灭。
//
弄懂了这个,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这世上压根不存在“保本”的金融产品?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以前,银行理财产品宣传“保本”,其实是“投资者保本”,是因为金融机构以其庞大的资金池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无风的天空。
而随着金融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参与者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刚性兑付”被彻底打破已势在必行了(事实上,去年已经有多个企业债券违约了)。
//
当头顶上不再有伞的时候,我们该学会自己躲雨了。
我们看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用金融术语来说,叫“资产的价格”。资产是怎么定价的呢?
公式是这样的:
收益率=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
无风险利率一般是以五年期国债利率为基准,任何高于这个利率的收益都统归为“风险溢价”。
这就清楚了。
目前五年期国债的年化利率是4.4%,高于这个收益率的产品(尤其是短期产品),可好好想想高出的部分背后意味着什么。
然后进一步思考,这多出来的风险我是否足够有能力承担?
//
偶尔看到一些平台推出17%,20%的产品,我们总是会感叹:
敢买这些平台产品的人,都是真的勇士啊。
我们来简单算一笔账:
某理财平台推出一款固定收益产品,给到投资者年化利率20%。平台本身要生存,要支付运营费、人力成本和其他固定成本,再加上需要为股东负责,赚点利润,5%的手续费算是很便宜的。
那么,这个产品真正的资金借款人要支付的成本就是25%——且不论超过24%年化利率法律不再保护——得做什么生意才能确保有年化25%的回报?
当然,借钱炒房的另说。
//
去年底,蚂蚁金服的招财宝发生“桥兴债”违约事件之后,身边有朋友直感叹:连蚂蚁金服这么大的平台都不可靠啊。
然后就撤回了所有平台的投资,专注定期。
其实,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就像航海,大海里有暗礁,有旋涡,有风暴。你只需要提前仔细研究地图,知道暗礁在哪儿,避开它;提前准备好救生圈,提前学习足够的危险应对技巧,你就可以大概率地顺利渡海,去到大洋彼岸。
//
现在在百度搜索投资相关的关键词时,右上角都会出现:
“金融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提示。
“谨慎”不意味着完全躲开,而是去了解,去研究。
正如我老板前几日跟我说的,这纸上(某项目)的任何一个词你如果有疑问,就去问,就去弄懂它;在弄懂它之前,不要有任何的动作。
在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时盲目地重进投资领域,那不是冒险,那是作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