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人,帮你踏过误区,总结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到处奔波访问成功人士、教授,调查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事件与造成原因,然后再从中整理出适合每个人运用的知识,最后还能以流畅、平易近人的故事手法写出来,你觉得这本书多值得被阅读?
随着科技进步、平台多样,不同的行业虽然有不同的兴盛衰败,却有个共同点:替换的速度愈来愈快,始终面临不断变动的挑战。
有愈来愈多的迹象显示,现在想要成功已经没有规则可言,没有办法将成功人士的旧路「复制-贴上」就好,我们无法重复利用以前的所学的专业,离开校园出了社会,完整的学习时间被打破,工作上需要因应更多突发事项,24小时都有收不完的Email,注意力无法集中,还时常被社群软体的动态消息影响,拥有的时间被碎片化。
因此,提升自学力是现代人应该拥有的谋生本事与求存能力,透过学习,快速掌握某个领域的资讯知识,进而转为专业,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一个部分。
如何拥有自学力?
1》产生对事物的期待感
别再想准备足够的资源、金钱和时间,各种计画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完美,这样反而会把自己钉在起跑点。付诸行动后,自然会接触到相关的资源和机会,试着先从工作上或有兴趣的领域开始,因为增加自学力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拉高做那件事情的期待。比如在架设个人网站遇到电脑当机造成资料流失,虽然会让人忍不住想摔电脑,但想像未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还是愿意把它完成。
虽然许多人表示对事情就是没有兴趣,不过其实提升期待是可以学习与练习的,如同前面的例子,将「我必须完成一个网站」取代为「我想要完成属于自己的网站」,就会改变对事情的看法,能帮助你完成想要的事情。
渴望完成「想要的事情」,就是一个人最大动力,学会后就能有应用在更多地方,而且能将所学能力内化带着走,足以影响到往后人生。
2》搭建知识桥梁
工业革命后知识大爆炸,人类开始将知识分门别类,这叫「分科治学」——分担我们所要学习的数量,就像考大学的时候分成文科和理科。
其实,知识原本无须划分界线,大量接触后会熟能生巧,在某些领域熟悉后,开始接触原有知识舒适圈外的新专业,尽量去吸收不同观点的作者,去探索不熟悉的领域,跨领域知识触类旁通,掌握越多的关键概念,建立各种基础框架,所有的资讯和技能就会相互类比,往后学习新知时回更容易上手。
一旦能搭建不同领域的桥梁,大脑自动融会贯通,有不一样的体会,更广阔的视野,像是说话、沟通能力、简报,三者属于不同形式的表达,之间却有着共同的架构与逻辑。富兰克林曾说过他一生的知识累积,就是查一方面资料的同时,意外的看到另一方面的资料。
3》建立回馈机制
学习须要透过长期累积,无法立即见效,短期之内还没有结果,不代表学习就没有效果。其实知识的产生也是被验证与总结来的,透过定期审视自己的进度,进而能够调整接下来的步调,拥有回馈机制才能让自己有标准评估。
例如:学习英文,就必须累积单字数量;投资理财要检视自己报酬率,反思当初进场的决定是否正确;每次简报与演讲结束后,回放简报过程和听者的意见回馈;阅读一本书后写下一篇读后感想,就算一本书只有一个段落或一句话带来变化,也有足够的价值。这些回馈让人获得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得到进步的结果或回报,让我们被赋予价值及成就感,这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都是用一个个小成功把自己堆砌上去的,他们用着结束,欢庆梦想的实现,又用这结束,欢送新梦上路。
一路上,你还会遇到4种人
有4种人,在学习与成功的路上会遇见。
具有开创能力的人,能够开启别人尚未掌握的能力,能够掌握活用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会找到开创者,与其产生连结,并学习追求进步。
具有质疑能力的人:经常质疑别人的能力,怀疑别人的学习进步。
具有否定能力的人:质疑且否定别人的成就。
想想看,你认为这世界上哪一种人最多?答案因人而易,以经验来说,一个人的答案会反应周围最多那种类型的人。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答案是3或4,代表你的周围充满太多那样的人,希望这能让你有惊觉与警惕,不要被他们影响,透过自学的方式把自己推升到更上一层将知识升级,让身边充满开创与学习者。所谓「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经过他们的筛选归纳,相互督促,共同进退,营造这样的环境再次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一般来说,人在校园所学习的知识与专业,不足以让我们以此生存一辈子,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价值的转变,每个人都需要依靠自学力,加上对社会的洞察,持续检视自己是否跟得上变动。
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越大,人越容易对新知产生抗拒,尽早培养自学习惯,维持对于知识的渴望,每天比别人多一些学习,坚持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才能做想做的事如同网路上流传的「每天进步0.01」法则,经过一年365天的复利累积,一年下来实力会是以前的37.8倍,人生就会大大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