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接着学习会计。这一天,就学习了一节课。
因为这节课,老师讲了2个大题,又变了一些条件,就会变成另一个题。所以这些解题步骤,大体看着相似,但是在细节上有很多的不同。
要分清楚,每一个清况,就要弄懂里面的原理。如果不懂,就像我之前做这一类题一样,就是猜,如果猜错了,这道题就完全的错了。
上一年学习时,这个地方就没有学懂,就告诉自己,等学完了再过来看一下,结果,把课程听完后,一点都不想再看会计了。当时我还记得,我听完会计时,自己是多么的开心,好像很值得表扬一样。现在想想,就感觉好尴尬。
这样的情况,就是之前所说的“计数器陷阱”,把会计所有的课程都赶着听完了,就好像“自己学会计的这个任务完成了”的错觉。其实自己并没有学懂,只是自己一个心里安慰,给自己营造努力的假象。
现在回想自己以前的做法,有很多时候,自己都掉在这个计数器陷阱里了。
自己为了弄懂,就把这几种清况,都写出来,一个一个对比步骤。然后每种清况下,都重新算一遍。
我也发现了,之所以自己不太懂,是因为老师讲的方式自己不太能接受。知道原理后,自己又重新改了一下,就感觉舒服很多。当被动变成主动时,学习好像就没有那么难了。
就这样一个一个算出来,这一天就过去了。却没有太多的焦虑。因为之前自己也有过,2、3个小时,才听完一节课。关键是,用了这么长时间,自己没有把精力放到思考上,而是放在记忆上。就感觉自己记住了,下次看到这样的题能写出来,就是学会了。只能记住几天,之后就会又忘了。又想重新复习一遍,大脑又开始排斥,不让自己去学习。
没有弄懂,不管学多少遍,对大脑来说都是痛苦的。
同时让自己也会感觉焦虑,就开始担心,有这么多课呢?听课这么慢,这样听课肯定听不完。之后又想提高速度,之前的没有学会,之后又更听不懂,还加快了速度,只能越听越听不懂。大脑对于不明白的事情,就会更排斥。
现在学不会,就不前赶,也不会让自己硬背了,一些专业名词,自己忘了,就会去看书,不把记忆放到第一位。当弄明白后,再去记忆,大脑会轻松好多。
这样更专注在学习质量上,也不强逼自己学多少,打破了“听完课就等于学会”的错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