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获取知识的成本显著降低。如果有什么疑问,只要打开浏览器搜索,你就能得到大部分问题的答案。
这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自以为知识很渊博,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实际上我们越发地无知了。而这,就是知识的错觉。
说到无知,可能很多人都会忙不迭地否定。毕竟我们都是接受过基础教育,又有一些社会阅历的成年人了,说是“无知”,或许有些偏颇了了。
但只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就会立刻认识到自身的狭隘。如果要问你知道拉链吗?大部分人应该都会自信地回答:当然知道。如果稍微深入一点,问你拉链为什么能够拉上拉下,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可能许多人对此都是一知半解。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有多无知。所以,我们轻率地做出很多决定和判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难道就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毕竟每个人的认知有限,所能了解的知识还是少数。
其实要解决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接受自己的无知,保持谦卑的姿态,试着去听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知识的错觉
知识的错觉产生的原因表面看是,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不想去了解太多。
在小的时候,我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好奇,会仔细思考“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花儿为什么会凋谢”,发现一个问题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但当我们长大之后,好像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了,不再一遍遍地问“为什么”,因为我们“拒绝”了解太多。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每当有博主长篇大论地做科普的时候,总会有人在评论区说“太长不看”;或者当你解释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时,可能有人会说:“你能直接说结果吗?我不想听过程了”。
从图库选择图片
这种现象其实十分普遍。因为我们不需要知道拉链的原理,只要知道它是如何使用的,就已经足够生活了。
既然我们不喜欢了解更多更多细节,那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懂得挺多?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是不知道哪些知识属于自己,哪些不属于自己。
只要一本书、一个手机、一台电脑或者是直接询问他人,我们就能得到很多想要的答案。但因为这个获取的过程太简单,所以我们有时会误以为,通过外部查询到的知识是属于自己的。
因此,我们在接触到一个事物时,可能最初只是对它有个大致印象。如果感兴趣或者有需要,才会去认真地仔细了解。
譬如在第一次看到发夹出现时,我们可能会了解它的主要用途:夹头发。假设你要开办一个专门做发夹的厂,你才会主动去了解它的潜在用途;它需要用哪些原材料制成,原材料来自哪里,为什么要使用这几种原材料;发夹应该被放在哪里出售,有哪些人会使用发夹;以及更深层的问题,哪些发型更适合用发夹等等。然后,一步步地对发夹有更多的了解。
要是让一个不相关的人了解那么多,可能他就会崩溃,因为问题是无穷尽的,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然而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就是知识共享,而这也是世界一直稳步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决策
尽管有群体的力量来协助决策,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做出决定。毕竟每个人了解的终究有限,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会在小说中出现。
行为科学家指出,创造更好的决策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你想要减肥,如果把沙拉放在前面,汉堡放在后面,你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沙拉,因为我们会更喜欢摆在前面的事物。
所以,即使一知半解,有一个好的决策环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
从图库选择图片
首先,我们可以尽量降低复杂度。金融知识肯定是复杂的,想要彻底了解清楚再做出决定十分困难。但我们可以人为地设定目标,先去了解一些简单易懂却相当有用的金融知识。有了好的开端之后,就会更有兴趣去了解更多。
其次是趁热打铁去实践。学到新的知识之后,立马就去实践中练习,这样知识才更有可能被记住。所以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完一个公式之后,就会立马出习题让我们去练习,就是为了加深记忆。反之,你要是学了一大堆没有意义的基础知识之后,没有去用它,那么你很快就会忘记。
最后,做决策之前先搜集足够多的信息。我们不愿了解太多,其实也有好处,它至少能够让我们意识到知之甚少。如果一项决策足够重要,不如脚踏实地地好好收集信息之后,再去做最后的决定。
但世界是复杂的,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还是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不过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永远保持谦卑的姿态,每当热血上涌想要发表观点时,告诉自己“你可能是错的”,这就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