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辜鸿铭的这本书是针对《中国人的素质》写的
相比那本书中对国民性的质疑,这本书通篇都是溢美之词。读起来有些失真了。没有最好的国民,也没有更坏的国民。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在我看来,我们最终要问的问题,不是看它是否修建了以及能够修建的城市有多么伟大,建筑有多么豪华,马路有多么漂亮;也不是看它已经拥有以及能够生产的家具有多么好看和舒适,设备、工具和仪器有多么机巧和有用;不,甚至也不是看它创建了什么样的研究机构、什么样的艺术和科学。为了真正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我们必须追问的要义是: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性类型,也即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造就的男人和女人--人类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他们,展现了一个文明的灵魂。
中国文明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的质疑和论证。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清末民初,当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时候,他仅仅是在所有人对传统文明进行全盘否定之时,选择了一个同样极端的方式奋起反抗。无疑,他的选择得不到当时的中国人的理解。他是痛苦的,他是悲哀的。可是,在穿透西方文明的本质之后,面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明即将面临完全抛弃,他别无选择。
真正的中国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中国人的精神》P2)
诚然,辜鸿铭的观点有很多偏颇之处。但是这是一种高贵的偏颇。在我看来,没有人能站在全人类的观点来讨论问题,一个伟大的理论家在论述他的理论的时候,他不可能不是片面的。正如白芝浩(Bagehot)所言:“为了阐明一个原理,你必须夸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很多事情”。惟有片面,才能深刻。一个声称自己顾及到了问题所有方面的学说极有可能是一个平庸、乏味、毫无洞见的学说。
下面是我摘抄这个书评的句子:
“人道并不是最高衡量标准”
“人类一直在通过变形和扭曲自己的身体来承载某种集体文化”
“为了阐明一个原理,你必须夸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很多事情”
“逻辑性并不是衡量文化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种对抗 要结合时代背景.没办法 那年代你只能这么表达。满街都是列宁装 都是拿着刀子见人就割辫子的小青年。就是个极端年代。就跟钱玄同说要废除汉字,都得从坐地还钱的角度去理解,我叫价10块 你说5块 最后7块成交。
没有要价要跑的,只有还价还进去的
前天胃疼,昨天有点食物中毒症状,上吐下泻,从午后醒来一直闹到凌晨4点多钟睡觉。我也害怕,我害怕我倒下了,妻子连衣服也给我穿不上,我害怕倒下了没有人能扶起我来。凌晨3点钟睡不着觉,也会想,此刻我的亲人们在角落里睡去,我期待他们明早都能愉快地醒来。长夜的不可能性让人心生恐惧。我甚至想过孩子,再想一个孩子,不是体面,而是能周全不那么累地安置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