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出现退行到婴儿状态,以求得父母如婴儿般的照料,而且往往伴随着情绪的发泄。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能接住孩子的这份情绪发泄(所谓接住这份能量指的是,以全然的你看见全然的小孩,以不带情绪的本心平静而包容的同理心抚慰你的小孩,简单的说就是不发脾气,不评判,不说教),安抚他(孩子的情绪接住了,孩子的死能量就会变成生能量),然后鼓励他自我成长,给他描绘凭自己的能力完成生活中的小小挑战多么多么好,尤其是向孩子描绘一个强大的爸爸,鼓励孩子向强大的爸爸学习。勇敢的成长,勇敢的自我面对各种小挫折。最好创造情境让孩子成功的完成这些小任务,小挑战。改变从体验开始。成功的体验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成长中的三次分离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历程,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我认为这里有三次最基本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出生时,完成了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
不过,虽然肉体上的分离完成了,但婴儿仍然会觉得和妈妈共生在一个空间里,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体的,这叫做母婴共同体。
第二次分离是大约六个月时,这时婴儿逐渐发现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他和妈妈是两个人。并且,因为自己的能力也在增强,所以婴儿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接下来到三岁左右,这一时间段被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为“分离与个性化”阶段。分离就是身体上的再次明确分离,而个性化就是心理上的分离。
完成第二次分离后,一个人就会从母子共生的小世界,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宽广的世界。
第三次分离的时间段就会拉得很长,可以说从三岁一直持续到十八岁,甚至还要更久,这次分离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完成这次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如果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就很难活出这份主体感。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常常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也就是说真实的情况是,很有可能是父母没有完成心理断乳。
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
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
-------------------------------------------------------------------------------
众所周知,“心理断乳”这个词说的是孩子在成年后,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这个词现在也相当流行,它说的是孩子虽然成年了,但不愿意背负起独立的责任来,还想赖在原生家庭里,继续吃原生家庭的“乳汁”。
“心理断乳”是个谎言
我为什么说它是个谎言呢,因为我准备在写本周的话题时想到的经典故事,大多都不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到底是谁还没有完成“心理断乳”呢?
我先来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的一位朋友的故事,也是一个令我很心痛的故事。
我2001年刚来广州的时候,就认识了这位朋友,这里我们称她为Z吧。Z是一位非常吸引人的女孩,从很好的大学毕业,拥有一份相当好的工作,她的智商和情商都不错。但她有一个问题,虽然谈了几次恋爱,但都走不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我们比较熟悉后,很快我就知道了她的问题所在。当然,那个时候我看心理问题还不能那么深刻,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我看到的她的这个表面现象就是她虽然已经二十几岁了,但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
她的情况还不止如此。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曾在一个摄影网站上,看到一位年长的知名摄影师在教导一位年轻的摄影师说,找女朋友或男朋友的话,一定不要找那种在同一个地方出生、读中小学、读大学、工作,而且一直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我发现我这位朋友Z就是如此,她出生在广州,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在广州,工作也是,也一直住在父母家里。
那位年长的摄影师给出的理由不是很心理学,只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他说那些从外地来到一个新城市的年轻人,在恋爱的时候,如果吵架了、闹情绪了,必须得学习在两个人之间解决。相反,那些住父母家的年轻人,和恋人吵架了,很容易回到父母的怀抱里,觉得父母对我这么好,我干嘛那么在乎你。
此外,自己一个人住,必然知道孤独是什么滋味,当不愿意陷入孤独时,也会更加有意愿想办法去化解两个人之间的问题。
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则有非常简单的建议,一个人长大了,就该完成心理断乳,不然容易出各种问题。
当时,我向Z讲述了那位摄影师的忠告,也讲了心理学的常识,对她说,你务必要从父母家搬出来,这样你的问题才会解决。
但她说她做不到,因为父母太喜欢她、太需要她了,不想让她搬走,虽然她自己也有这个念头。
我觉得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Z是有兄弟姐妹的,我也见过她的父母,特别是她的妈妈,对这个女儿简直是太喜欢了,实在不想女儿离开,如果女儿结婚,她也准备让女儿女婿和自己一起住。
可问题是,未来女婿愿意这样做吗?
后来,Z告诉我她做了一个梦,我觉得这个梦呈现了她潜意识感知到的真相。她梦见自己扛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挑着沉甸甸的筐,筐里的东西她看不清楚。她就这样走在广州的大街上,两边是高耸的楼房,但除了她和她的扁担,再没有别人了,她感到无比的孤单。
那时我们已经是非常好的朋友,她把这个梦讲给我听,我说这个梦太简单了,你扁担挑着的就是你的父母。意识上,你和父母都觉得,你在家里住好像是在占父母的便宜一样,但其实父母是你不能承受的重担。此外,你真的是觉得太孤独了,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化解你的这份孤独。还有,你的担子太重,你的几任男朋友们都惧怕,所以不敢和你谈婚论嫁。我们的这次解梦谈话刺激了她,她说一定要从家里搬出来。
接下来,我忙得乱七八糟,和Z的联系变得很少了。几年后,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她刚刚生了一场重病,是罕见的皮肤病,先从她的嘴唇开始,接着延伸到全身,结果是她脱了一次又一次皮。这个病非常危险,她一度陷入到严重的病情中,但总算是恢复了。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她刚刚恢复。
这让我既担心又难过,我立即去看望了她,当时她的状态真是非常不好,而她告诉我说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我之所以难过,是我有一种理解,这个理解也带给了我一定的自责。我认为她这样脱皮有一个隐喻,就是渴望像蛇一样蜕变,这样就可以从原生家庭中逃离。虽然我们一再说这是她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我可能应该用“逼迫”的方式,逼她从家里搬出来。
我这种自责,也是自恋,认为自己应该能影响到她,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其实这谈何容易,因为这必须从她自己开始。后来,她状态好了一些,我和她说起我的这个理解。她说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从认识我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父母年纪也大了,表现得更加需要她了,她真是做不到离开,那会让她非常内疚。
这个逻辑不断延续下去,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决定就为他们养老送终,不再犹豫了。她知道我说的是对的,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离开原生家庭,父母会学会如何在没有儿女在身边的情形下生活,但现在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学习了。她知道这不是好的选择,但她决定就这样过下去。
几年前,她结婚了,而她父母对她的丈夫总是很忽视,这给她丈夫造成了很大困扰,但这位男士是个超级好人,他也能忍受这一点。我个人觉得,由此我们也可以倒推,为什么Z之前的男朋友们都不想和她结婚。
Z的这个决定我很钦佩,同时也为她心疼,我实实在在的感觉到她的生命被闷在了原生家庭这个空间里,而她自己的生命空间也就无从谈起。在我看来,这给她内心制造了巨大冲突,导致了她人生中的一系列巨大的不幸。
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我们来说说心理断乳这件事。在Z的故事里,到底是Z没有完成心理断乳,还是她的父母没有完成呢?
说到这儿,我想起我曾经和一个很迷人的女孩约会,她很喜欢我这种宅男书呆子,觉得我挺有智慧,那个时候我还默默无闻,但她说的一句话吓到了我。她说如果结婚后,她一定要让父母搬过来和她一起住,虽然我们还刚认识没多久,还远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可她希望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女孩,要先把丑话说到前头。
后来,我们没再继续发展。现在想,她的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还是吓到了我,我担心我能否成为她的爱人?还是她会把她父母一直都放到她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他的著作《神话的力量》中讲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位骑士遇到了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这个人很欣赏他,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却被骑士拒绝了,因为骑士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到自己喜爱的女人,并且和她构建属于他们的世界。
成长中的三次分离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历程,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我认为这里有三次最基本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出生时,完成了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
不过,虽然肉体上的分离完成了,但婴儿仍然会觉得和妈妈共生在一个空间里,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体的,这叫做母婴共同体。
第二次分离是大约六个月时,这时婴儿逐渐发现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他和妈妈是两个人。并且,因为自己的能力也在增强,所以婴儿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接下来到三岁左右,这一时间段被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为“分离与个性化”阶段。分离就是身体上的再次明确分离,而个性化就是心理上的分离。
延伸阅读: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出生在匈牙利,曾在维也纳接受训练,后移民到纽约。她从事有关儿童的工作,以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而著称,她论述了在儿童“分离个体化”时期,所经历的从“自大全能”到“全能感受挫”的成长过程。
按照正常发展,到了三岁时,一个孩童就初步有了自己的个性。这个分离阶段,有一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来表述,叫做“心理弑母”,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不管妈妈高兴还是不高兴,我都要离开你。
完成第二次分离后,一个人就会从母子共生的小世界,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宽广的世界。
第三次分离的时间段就会拉得很长,可以说从三岁一直持续到十八岁,甚至还要更久,这次分离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完成这次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如果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就很难活出这份主体感。
今日得到
心理断乳是个谎言,因为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常常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很有可能是父母没有完成心理断乳。
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
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
网友评论
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
欣赏收录专题了
“后来,我们没再继续发展。现在想,她的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还是吓到了我,我担心我能否成为她的爱人?还是她会把她父母一直都放到她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