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北京研训,参观了北京十一学校,听取了几位老师的报告,他们有的是校长,有的是特级教师,有的是学科带头人,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生发了我自己的些许思考。几天的学习,我学到的更多的是教育理念,虽然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复制,但是有了正确的理念指引,就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开展教育。
来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的孩子是自由的,快乐的,他们有主见,有选择。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就是帮助和发现每一个学生。老师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授者。几天来,老师们分别结合自己教的科目有生物,语文,数学,化学等来讲解自己是怎么进行教学研究的。虽然有些专业的东西我听不明白,但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老师都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教,而是经过课标研究之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加工整合再创造,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创造性的教和学。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自主探究,很多作业都是开放性的,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初高中的作业,很多就是一个小的课题。这一点完全与大学接轨。
再有,老师特别注重孩子质疑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创新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可贵品质。老师会让孩子先自己学习教学内容然后提出问题,王笃年老师作为一名化学老师,自编了教学读本,学生自学以后得至少提出六个问题上交,然后老师梳理,上课时会把采纳的问题连同提出问题的学生姓名出示在讲课课件里,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质疑,自觉探索。
这里的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小学有非传统课程日,孩子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活动,例如玩沙日;初高中每学年的10和11周是游学周,可以出去长见识。这里的学生在学校允许带手机。任何的自由都需要伴随规则,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来约束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方圆分,校方会根据方圆分来评各种优秀,参加游学资格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着自我管理,从不自觉到自觉。当然,最初肯定会有学生不按规则来执行,但是十一学校强调,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现在出错多,将来在社会上可能就会少犯错。只有孩子真正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
从学校层面来讲,我非常同意亦中校长李长青校长的一句话,他说:‘“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及对岗位工作的热情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李希贵校长也强调,某种意义上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第一。如何保有教师的工作热情,是学校管理的关键。试想在一个学校里,如果教师都很消极,没有进取的动力,学校的发展前景在哪里?对此他们采取了许多做法,有一点与现在很多学校不同,就是对教师采取诊断而非评价的方式,这个诊断是学生通过诊断表,对老师的课堂、教学等方面做出评价。这种方式能让老师更在意学生的看法,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根据反馈情况反思自己并进行改进,指导自己的教学,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十一学校采取扁平化的年级分布式管理,每学期开学前,学校会让各个年级做详细的预算上报,把需要的都提前购置。例如学生实验,如果做鲫鱼解剖实验的时候,现申请现审批,再去购买,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能省的实验都省了。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是缺少什么现上报现买,很多时候都会不及时,而且造成工作的碎片化,严重影响效率。十一学校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无论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还是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习,探索,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配备比我们优越太多,无法相比,但借用李校长的话说,办学条件是基本保障,但不是决定因素。我想,教育,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北京研训之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