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抽空爬楼听完了前两天开心妈妈关于儿童专注力的分享,想来这边交流一下听完之后的感想。
我的女儿现在三岁多一点,我因为怀孕七个月开始就在家准备专职带娃了,所以对孩子教育这块还是很关注的。家里人有时候说我养孩子太讲究,孩子怎么样都会长大的。此话是不假,可是“养大”和“养育”还是不一样的,其中家长所要付出的心力也是不一样的,当然孩子也很努力。
孩子刚满一岁,在我的坚持下,就给孩子报了早教。一开始她也走不太利索,抱在怀里上课,还算安分。等会跑了,就会坐不住,看着别的小朋友蹦哒了,她也跟着蹦哒。但是那会儿老师都说孩子还小,爱跟着小伙伴跑是天性。
一直到孩子两岁多,她的这种现象依旧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这个时候老师告诉我该给孩子慢慢建立规则意识了。于是我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孩子在外要遵守规则,老师上课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功等等。效果是甚微的。我开始认识到好好坐着上课这件事情,光靠“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多管齐下。
对一个二岁的孩子,我会不会要求太高?我得声明,我不是要求她在二岁的时候可以专注到一节课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管,那么长大了就更难管。
我会这么关注到她这方面的事情,是我还在孕期的时候就了解到一个概念,就是“感统”。很多孩子坐不住或者情绪差,可能都是因为感统失调。感统中的前庭觉不足或失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而专注力又是学习之本。
剖腹产和孩子爬得少,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感统发展。所以从怀孕初期,我就坚持要顺产。当时我的体重体脂超标,若不加控制肯定就不能顺产了。整个孕期我很努力控制体重,总共才重了25斤,没想到最后胎监不好,还是剖了。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每天给她练习抬头,可她还是爬得比较晚,会爬之后没一个月,她就开始走路了。
我感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但因为在上着早教,想说静观其变看看会不会好一些。
转眼孩子到了三岁,我发现她也越来越坐不住。本来每天15分钟的动画片时间她是可以乖乖坐好的,现在也坐不住了。短短15分钟她可以无数次地从沙发上爬上爬下。
我又观察了一段时间,然后决定要进行“干预”。之所以我给干预打了双引号,是我不想用强硬的方式,比如指责之类的方法,而用更科学的方式去“帮助”她。
我首先带她去了专业的机构做了测评,而且不是找了一家,是找了三家,听取了一个综合的评价。也从专业机构老师那里获得对这件事情的一个科学理解,从本质上了解这件事情,而不只专注在表面现象。
要改善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要打破一个误区,就是不是孩子故意这么做,而是他们真得做不到。所以打压指责没用,而要去帮助引导。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给孩子报了课,感统训练课和学习能力培养。每周都去,并且我认为要长期坚持。
我不是一个虎妈,我和老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也不是说她要考高分、得第一名。但她必须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相比成绩来说,是跟随她一生的品性和能力。
我妈前两天跟我说,亲戚家的孩子跟我女儿一样大,已经会背好多古诗了。她认为我不教女儿,对我有些不满。
我能不教吗?我当然教。只不过目前或者更长期来看,我更希望能把孩子的专注力给培养好,让她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这样她以后学知识“事半功倍”,不挺好么?
外面现在有很多针对三岁多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启蒙课、英语课和国学启蒙课,我没有给她报。我没有给她报,这些我在家自己也能交,但是专注力这块,除了我自己在家教育,更是希望通过专业机构和专业老师助我一臂之力。
从开心妈妈的分享中,我认识到平时在家锻炼孩子专注力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
1、我就是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家长。
配合着感统训练机构的课程,每次都会有回家作业。其中不少是开心妈妈提到的,比如听觉练习、扑克牌练习等等。
我经常会在过程中做过多的引导,反而阻碍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忍不住操心。孩子每天上托班的书包,都是我给整理的。她每天都要带着她的“兔兔”(从小陪她的安抚巾)去上学,这个把兔兔装进书包的动作完全可以由她自己来完成,而我总是忍不住代劳。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偶尔一次忘记了,她就大吵大闹。
孩子专注力的养成,家长是得陪伴,但也要学会适当的放手啊。
2、奖励反馈不及时。
我发现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她往往也会比较专注。在家进行专注力训练的时候,有些练习是比较枯燥的。像我的女儿,数字敏感度比较差,所以每次一到和数字有关的练习,她就有点缺乏耐心了。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指责两句,但听了开心妈妈的分享后,我觉得及时奖励或许是更好的办法。妈妈们好像经常会把“你真棒!”这些话放在嘴上,说着说着习惯了也就只剩这句了。
多表扬、奖励过程,而不要只夸赞结果。这个道理很早就懂,就是一直做不好。是不是要把这些话经常练习一下,有事儿没事儿自己对着镜子也说一下,让它慢慢变成口头禅?
从开心妈妈自己育儿的分享中,我得到了几点启示,在之后的带娃生活中,我可以这么做:
1、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开心妈妈所说,这个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就是孩子有没有专门的一块学习的地方,或者保证孩子在学习玩耍的时候不受打扰。
我家目前就没有这么一个地方,每次给孩子上课或者做一些专注力训练的时候家里可热闹呢。有时是爸爸戴着耳机干家务,边干边跳舞,孩子就问:“爸爸在干什么?”有时候是长辈在,孩子学了一个三角形,长辈就忍不住在旁边复述:“哦~这是一个三角形啊。”
硬环境还有一点就是学习环境的舒适度。比如我家孩子坐的桌椅就不太符合她的身高,她一坐在那儿下巴就搁在桌面上了,渐渐渐渐人就软下来,没有好好学习的精气神儿了。那些小朋友专用的书桌椅,一卖卖好几千,可不是没有道理啊。
软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氛围,父母想要孩子专注,自己就得专注,想要孩子学习,自己也得学习。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
2、让她自由选择想做的事以资奖励。
我女儿很喜欢画画,一画画起来就非常得专注。有时可以一两个小时都在那儿画,旁人无论在一旁做什么都影响不了她。沙画、刮画、蜡笔涂色,只要和画画有关,就能持续很久。
所以我想啊,何不让她多画画呢?也可以把画画作为一种“奖励”。
我完全可以遵循女儿的意见,问问她完成了今天的“作业”之后想要玩什么呀?她想画画就陪她画画,想玩玩过家家就陪她一起过家家。这样她在学习的时候会不会动力十足,从而更专注呢?
3、多多给她读绘本。
女儿也很喜欢读故事,我也很喜欢给她读,家里的绘本书真是不少。从小的睡前仪式就是读绘本,只是睡前真是读不了多少本,有时睡得晚了,可能也就不读书了。
看着开心妈妈说每天给孩子读7本绘本,不禁为自己感到汗颜。阅读也是很能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这件她爱我爱的事情,为什么也不多做做呢?
听完开心妈妈的分享,脑中对于孩子专注力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一下子冒出了很多想法。先罗列出这么些,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开心妈妈再沟通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