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忙,忙到刷手机的时间明显带着盲目的痕迹。看看微信留言,甚至没看全别人在说什么;看看微博榜单,也不知道现在有什么大事发生。好在我还能自我控制,知道书要多读,手机要少玩,工作忙不能成为疲于更文的理由,并且,我还真有话要说。
上周买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关于这位笔锋犀利的台湾作家,说实话,除了那篇对我影响深远的“目送”,我对她了解甚少。这次买这套书,也是因为这是一套亲子共读的书,而我,正因为有一个青春期提前的女儿和一个不断想挣脱我双手的十岁儿子而倍感苦恼。这书,像是能为我指点迷津的武功秘籍,我看到介绍就两眼放光了。但买书的心往往急切,看书的心却被现实不断的耽搁,我除了把书的包装揭掉,拍了张照片发发朋友圈之外,现在书还安然的和其他几本书一起躺在我的床头柜上,我抬手就能碰到的地方静静的等待我的召唤呢。
当然,我绝不是想写读书的事,我只是思维混乱,到现在还没切入我想写的主题。我其实想写写母亲节的,写写我的妈妈,我妈妈的妈妈,我孩子的妈妈,写写妈妈的不易,写写作为妈妈的一些感悟。这样看来,和我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高度契合,很有相关性。
母亲节,我对妈妈没有表示。前一天,像每一个平常的周末一样,我们一家,我弟弟一家都在妈妈家吃饭,我妈照例最后一个吃饭。以前她要招呼大孩子小孩子先吃,理由是,孩子吃完出去玩,省的桌子小,围不下这么多人。现在,我小侄子一岁多,正是需要寸步不离看着的时候,所以每次吃饭,我妈总是看着他,让我们先吃。
满满一桌子菜,孩子们虽然早早吃了点他们可口的,就一人抱着一个手机去打王者了,但是等我妈坐下的时候,饭菜也被我们消灭了大半。我妈有一个被我无数次“纠正”的“毛病”,就是只要是吃饭,就会不间断的让我们吃这吃那。
“这个鸡,没放多少辣椒,多吃。”
“这鱼买的时候还是活的,现杀的,你爸红烧了,味道很好。”
“香椿拌豆腐味道很好,多吃点。”
“这个是中午炒的,我吃,你别吃了。”
“再吃点馒头吧,手工的,剩的煎饼我卷辣椒吃,你别吃了。”
每次跟我妈一起吃饭,只要听她这么说,我心里就很烦。一家人,让来让去干嘛呀,再说,什么东西我们没吃过,非要在家里吃?
“妈,我都吃撑了。”
“妈,那剩的你也别吃,倒掉吧。”
当时我妈能记住,尽量不去让我们,可下一次我妈一定记不住,还是尽其所能的把好吃好喝的往我们面前放,要是我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我妈那架势,恨不得把好吃的都塞到我们嘴里。
对于这点,我妈显然是遗传了我姥姥。我小时候是我姥姥带大的,她今年都87岁了,我姥爷早逝,姥姥谁也不跟,一个人独居近三十年了。我姥姥在我心目中是个厉害的老太太,能吃苦不服输,一个人拉扯我妈姊妹六个长大。记忆中,村里有不少男爷们会开我姥姥玩笑,我姥姥就骂人,我姥姥骂人是一绝,只要我姥姥一开口,那些人就夹着尾巴灰溜溜的走了。我出生的时候,我姥姥才五十多岁,现在我妈都六十多岁了。那时候我姥姥看我,我妈我爸他们负责干农活,每次我妈我爸干活回来的时候,姥姥就煮好饭了。具体吃什么我都忘记了,但我记得我姥姥都是最后一个吃,等到她吃的时候,盘子里就剩菜底了,但她依然吃得很高兴。我再长大一点的时候,每日的饭菜种类多了起来,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饭,但姥姥还是在吃饭的前半程很少动筷,只是一个劲的让我们吃这吃那。
现在姥姥年龄大了,饭量更是见少,每日两顿饭,一个菜,一杯酒,甚少吃主食,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唯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儿女们都回去看她,桌上的饭菜才丰富起来。小时候,总觉得姥姥做的饭是天下第一美味,现在吃起来却索然无味,感慨于时过境迁,再也回不去了。
我妈是老大,从小到大吃了最多的苦,受了最多的累,在她心中对姥姥是有怨言的。可是,她对姥姥的感情也最深,总是一边说着姥姥这不好那不对,一边竭尽所能的对姥姥尽孝。
一个八十多的老太太,一个六十多的老太太,阳光洒在她们身上的时候,我总有错觉,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我不曾给我妈过过母亲节,我妈也不曾给我姥姥过过,有些话有种感情太深厚,没法张嘴就说,没法用形式衡量。就像“我爱你”三字,能轻易说出也能轻易抛弃,真正的爱是放在心里的,内化于心而非物化于行。
母亲节那天晚上,家里做了鱼,做了虾。我小心翼翼的把鱼刺去掉,把虾壳剥掉,肉都放在一个碗里。我数着儿子吃了几块,女儿吃了几块,心里想着多吃点,多吃点,营养要跟上。
儿子实在为难:“妈妈,我不想吃了,都吃了好多了。”女儿干脆起身,“我吃饱了,不能再吃了。”
其实,在我们家,鱼至少一周吃一次,孩子们根本不缺吃。可每次我都不由自主的让孩子们多吃点,再多吃点。我和我妈有什么区别呢?我现在“纠正”我妈的“毛病”,未来我的孩子会不会“纠正”我的?
不经意见瞥见女儿跟同学的聊天记录: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美叫你妈觉得你美……
妈妈和孩子,社会在变,人在变,但很多东西是不变得,是骨子里的,会一代代的传下去。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带着洞悉一切的心理来审视妈妈与子女的关系,并享受这个过程。这个母亲节,我没有对我妈表示,我妈也没有对我姥姥表示,但不同的是,我家老二向我表示了,我还有点不适应,更有点小感动。我的孩子还小,他们还热切的围在我的身边,一边试着离开,一边又害怕离开,但终有一天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任由我的目光送他们一程又一程,直到我确定他们再不会回到过去,直到我像我妈妈我姥姥那样,每日期待儿女再回到身边,每日嘱咐孩子吃这吃那,因为我们是妈妈,我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