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ominic
图/Dominic
上帝在七天里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而余华在七天里也创造了一个世界,也有人,只不过这个世界里的全部都是死人。
不管第七天是星期几,我更想知道的是第七天你是否还活着。
五年前,从《活着》开始认识余华,仅此而已。当时在高中,那是一段兵荒马乱的时期,周围人都在忙碌奋战高考,每当天空作雷、雨滴欲落时,似乎隐约还能看见浓郁压城的硝烟,而我正被清新淑女的语文老师悉心善诱地文化熏陶,逐渐成功喜爱上文学。她一边在用心授课,一边在热心向我们推荐名书。也是在那时,我开始知道《活着》,也就听说了余华。
在《活着》里,余华把所有人都写死了,只留下主人公富贵一个人还活着。小说里面的人物一个个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死去,每一个情节你都可能都会觉得很惨,也很感动,甚至会为之而流泪。
当然,你也许会觉得作者太过于残忍,把富贵生命中的人都一个个写得意外而死,但是这些意外又都能够正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因为所有的意外都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不公义、不光明的一面。我很佩服富贵,不仅仅是从富有变成贫穷,更是在一个个身边的人死去之后还能乐观生活,当然,他有痛苦过,但是不管怎么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就算孤独,也不能因此放弃。
只要活着,我们都应该热爱生活,就算世界以痛吻我,我依然报之以歌。而在《第七天》全是死人的世界里,最美好的地方竟然是“死无葬身之地”——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余华的《第七天》出版之后有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好评有很多,差评在网上也随处可见。当你从结构和创作来看,你会觉得这是一堆从旧的报纸中整理出来的新闻报道,比如暴力强拆过程中一对夫妇在家里被废墟埋死,政府却向社会隐瞒真相,留下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在废墟旁安静写作业,天真地等待父母再回家;警方可以为了快速断案而严刑逼迫无罪的男子;鼠妹因为男朋友送了个山寨iPhone就一气之下跳楼自杀;商场发生火灾爆炸,赶上了市长换届,伤亡人数被隐瞒;小饭馆被政府人员吃霸王餐,入不敷出,白忙活却没钱赚;十多具弃婴遗体被标明医疗废物,被丢弃在臭水沟,举报的目击者被人派车撞死,最后和弃婴的尸体一起消失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收了封口费,竟然说身体没有消失,便从其他几具尸体的骨灰中拿出来一部分当作目击者的骨灰;甚至女扮男装卖淫、为了钱卖肾;等等。
这些荒诞的事情都真实发生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只是因为微博微信上随处可见,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就觉得麻木了,所以小说中的荒诞就不足为奇,因为现实更加荒诞。
我们被麻木遮蔽了双眼,所以对社会就显得更加漠不关心。用余华的话说就是“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他说,“我写《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时候,小说比现实荒诞,我写《第七天》的时候,现实比小说荒诞了。”
现实再荒诞,我们都需要去勇敢面对,因为生活还是会继续,感动依然在。相比一味地评价,我更喜欢记录一些感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1227/91bd1cbfe637d97e.png)
余华对父亲的描写是细腻而柔情的,是会让人感动的,一名地铁工作者在轨道中拾回一个弃婴独自抚养成人,从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到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男人,这位父亲经历了太多的苦楚,尝尽了人间冷暖,他放弃了别人介绍的一个又一个女朋友,最终放弃了婚姻;他尝试送儿子去孤儿院,抛弃之后痛心疾首,又再次寻回;他把儿子抚养长大,亲生父母却寻找上门,虽不舍,还祝福。
当然,有了这些的不如意,才能更显出幸福的珍贵。他独自把儿子养大,倾注了许多感情和爱,两人相依为命,一路走来尽管坎坎坷坷却还算顺利,至少有欢声笑语做伴。儿子被接回亲生父母家一段时间后,最终选择回来与父亲再次相依为命,这实在感动人。
父亲带病出门,不再归来。儿子不断寻找,未曾发现,直到死亡。在死人的世界里,两人相遇,却互不认识。父亲在等待,儿子在寻找,直到相识,才知道爱的深刻,那一瞬间,在哀伤中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
书中令人感动的情节是很多的,而更多的是在感动中的哀伤。鼠妹没有墓地也没有目的地来到死无葬身之地后,听后来的人说男朋友为她卖肾买下了一个墓地,她痛哭流涕,而作为第一个离开这里的人,每一个骨骼都轮流为鼠妹净身,然后再一起欢欢喜喜将鼠妹送去殡仪馆,一路上,每个人都带着欢声笑语,仿佛忘记了即将离别。完全不认识,甚至没有关系的人在这里却形同一家人,让人何等羡慕。
鼠妹走之后,他的男朋友因为卖肾受感染而死,没有墓地也没有目的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想要去寻找,听人说鼠妹刚刚去殡仪馆,欣喜若狂地跑到时,鼠妹已不在,他却不能离去,因为没有人会为他买墓地。
留在死无葬身之地也挺好,因为这里的世界比活着的世界更容易活下去。因为这里没有亲人,所以全部人在一起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圆满快乐的大家庭。人与自然真正融合,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贵贱,没有仇恨,因为死了,所以平等。
这是一本绝望的书,也是一本希望的书。绝望在现实,盼望在死无葬身之地。
我阅读速度不快,咬文嚼字的能力不佳,对书本也属于消化不良的状态,看完作者的倾情力作,我最多也只能记住某些振奋人心的那一瞬间。
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余华,因为他的作品都很好,而且许多都是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去发现问题,作品的间隙和结尾常常留给读者巨大的空间,让其可以遐想各种可能性,而对我而言,往往选择太多就相当于没有选择,因为我更多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很难综合去把握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只能停留在皆有可能。
第七天,你是否还活着?
《第七天》与《活着》均给人以沉重之感,然而前者所述之事大多为我之所闻,所处时代之事,给我以清晰、近在身旁的沉重之感。后者则是在历史河流中近于我而非我之所历之事,沉重而又遥远,然最喜活着这一部,简单的人物关系,底层生活的人民,真实与平静,是的,平静,余华笔下的人物遭逢大难,没有声嘶力竭的鸣屈,一如既往的平静,忍受生命给予的一切。
——摘录本书最后一页上读者的留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1227/51abad8c6e281b10.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