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地铁口出来的我,在秋阳下眯起了眼睛。街对面是一排方正的仿古建筑群落,那就是传说中的宽窄巷子吧?我迫切地想要走进它,看清它。近了,更近了,不一会儿,我就稳稳地站到了街对面的“钓鱼台”,透过围墙内那排翠竹,耳边传来古筝的弹奏声。谁说丝竹乱耳,我偏说那是美的享受。空气里飘有好闻的火锅味,跟眼前颇为怀旧的老建筑交织成一种经典与现代的情怀。原来,这里有好几家火锅店,难怪这么香。这是它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活色生香。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宽窄巷子的入口。各种花花绿绿的商品,配合着眼前的人来人往。一副活波的市井图,随即展现在眼前。来到这里的人们会不自觉放慢脚步,我也一样。感觉自己像条鱼,随着那群过江之鲫,慢慢游进巷子深处。由于没有目标,走着走着我就开始信马由缰。准备把脚印遍布每一条巷子的每一寸皮肤。因为,我要先弄明白这个称呼的由来。半个小时过去了,由几条街组成的所谓宽窄巷子,就基本被我走完。它由三条巷子组成: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大多都是四合院组合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时代的缩影,是老成都市民生活的日常。曾经的这里充满了跟现代不一样的烟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巷子入口。这次我准备慢慢的看。我开始注意到宽窄巷子里的民俗雕刻画。其中一副:画的正前方是一口水井,画的背后是一面墙。有位老汉顺着墙根儿,把木桶和扁担放在水井旁,准备取水。画的右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放一个大木盆,盆里放有水,水里放着搓衣板,搓衣板上放着衣服,她弓着背在那里洗,背上还有一个不哭也不闹的萌娃。画的右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侧身站在墙根边儿,嘴角含笑看着旁边担水的老头。她身后的屋内,晾晒着衣服。第二副画:一位老太在一个慢光普照的冬日午后,把餐桌搬到了太阳底下。炒份简单的小菜,合着眼前那碗饭,快快刨进嘴里。因为,冬日的阳光实属难得,如果不吃快一点太阳就又回去了。还有许多有趣又生动的片段。比如三五成群的老人,在一起下棋、遛鸟。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民俗生活。看到最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路边有两名金人,穿着清朝服饰,留着长辫子,手里拿着扇子,其中一位还带有墨镜。一动不动的,以为他们是铜塑。离得进了些,突然他们手里的扇子一抖,“噗”的一声,既摇了起来!路人纷纷侧目,其实被惊到的不只是我。
宽巷子来到这里,就是跟着身心来赴一场慢生活之约。在看似慢不经心的闲散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来到这里,你的六欲——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得到很好的体验。吃上一杯盖碗茶,听上一场川剧。又或者看一场皮影戏,看幕后那双灵巧的手,在光的配合下,翻出各种花样。正当你眯着眼将睡未睡时,掏耳艺人,手里拿着那种类似于长长镊子的工具,手腕转动间能发出好听的声音,正好给你提神。你冲他招招手,就可以歪着头好好享受一翻。掏耳又称“采耳”,是一门过程繁复的民间手艺,倍受争议,但粉丝众多。听说已经申请了非遗。接下来,就更别提那些随处可见的糖画了。光是那些铜铸艺术品和陶器就够你看上好一阵的。
除却那些世俗享受,我的心思,在花花绿绿的饰品上。抛开那些塑料的暂且不说。养在贝里的珍珠、现场制作的苗银、还有各种温润的玉石,可谓是琳琅满目。再一看,那不菲的价格,吐吐舌头,不了了之。
最后我在一家叫“有名堂”的小店买了一块石头彩绘。说不上有多好看,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被石头上的字所吸引:“我很窄、很宅、很低调”。
走出小店,沿着窄巷子出去。再一次看到旧墙、老屋、还有那片爬山虎,隐在僻静的一隅。远处有人在弹唱赵雷的“成都”——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
成都,一座存在了2300年的城市,如今看起来还很年轻。宽窄巷子,古老的街道和现代仿古建筑群参杂在一起,呵护着这座老城的前世今生。夕阳下,我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