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慢性病用药,一般用中药,如果用西药,一旦开始,就要终身用药,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下面通过糖尿病来解析这个问题。
糖尿病的特点,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拉的多,人消瘦。
所谓糖尿病,就是病人血液中的糖分过高,以致尿液都会有糖分。但糖尿病人并不是真正的身体多糖分,相反,身体器官是缺乏糖分的,因此,糖尿病人是一个矛盾体:血液中糖分过多,但得不到利用。
糖分是身体的能量,吸收进血管的糖分,需要胰岛素的帮助才能被身体的其他器官利用,造成这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胰岛素不足。胰岛素不足,糖分没办法被充分利用,在血液不断积累,血液就不会像泉水那样清润而会像沐浴露那样粘稠。一方面,粘稠的血液和周围的体液渗透压不平衡,体液中的水分不断往血管移动,造成血管的血容量不断增加但身体其他部分却失水;另一方面,身体其他器官没有能量利用,则从身体的脂肪以及肌肉中摄取能量和营养,造成身体消瘦。此外,血容量不断增大,会加剧肾脏不断排尿以减轻血液的水分来维持正常血容量,而身体缺水和糖分则刺激大脑感到口渴和饥饿,所以,多吃多喝多尿人消瘦三多一少就是这样得来。吃喝越多,血液的糖分自然又会增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西医研究的思路,就是围绕着胰岛素来用药:促使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者直接添加胰岛素。西医研究很直接,通过仪器和实验,可以解析和验证就是胰岛素的问题,但是直接添加胰岛素或者促使胰岛分泌胰岛素,长时间的话,会有什么影响呢?
当我们习惯用右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力量还是灵活度,右手都会比左手强,反之也一样,也就是说,锻炼会让功能不断增强,不锻炼则会减弱甚至萎缩退化,人类没有尾巴但同属于灵长类的猴子还有尾巴就是这样,我们的尾巴长时间不用已经退化剩下几节尾椎骨了。
西医用药研究,一般是相关联的一到两个环节,如直接的胰岛素或者上一级胰岛分泌胰岛素,很少能够考虑超过五个环节,因此,西医治疗方案,无可避免地造成胰岛或者再上一级器官功能的萎缩,自身分泌胰岛素越少,对外界的胰岛素依赖就越大,一旦胰岛造成不可至逆的损坏,无法分泌胰岛素时,只能终身依赖外来的胰岛素了。
中医药的研究思路没那么复杂化,所有的问题都归为金木水火土以及气血阴阳等,管他胰岛素什么的。中医管糖尿病为消渴症,消渴就是口干,中医的说法就是阴虚,养阴即可。不过,中医的道理很难用具体的科学来解析,只能够说,中医药的治疗,会在整体上清除血管多余的垃圾,减轻内脏的负担,让糖分等营养物质能通达身体所需要的地方,使得内脏重新恢复各自的功能,从而恢复身体的整体协调以及代谢平衡的能力。理论上来说,中医用药不会直接添加胰岛素,但会通过不仅仅是胰岛素上下的关联环节而是一个整体运作的调养,来恢复胰岛或者整个身体的协调功能。因此,理论上,西医直接添加胰岛素的方式会造成胰岛不用干活,时间长了胰岛自然就慢慢萎缩,甚至不可修复的坏死,这样就只能依赖胰岛素了,促胰岛分泌胰岛素类药也一样,也使得胰岛相关联上一级器官萎缩;中医用药不直接添加有效成分,一般不会造成身体功能的萎缩,在胰岛功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停止用药。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慢性病都是用中药,像胰岛已经是不可逆的坏死或者是切除的情况下,那只能依赖胰岛素这些西药,就像平时的轮胎,被钉子扎破后可以补回来继续使用,但如果是高速上炸胎已经成碎片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修补的价值了,修回来也没人敢用。
慢性病用药,一般用药时间比较长,这样用西药的确会造成器官功能萎缩,所以才有了一日用药终身用药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武断,尽管功能会萎缩,只要还没有到不可逆的破坏,这些萎缩的器官都有可能通过锻炼恢复,一日用药终身用药的说法就夸张了。
中医西医其实各有所长,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具体优劣具体分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