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另一种出路――《渴望生活》
第一次遇见“梵高”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当时看来那被缩小的状如龙卷风的“星空”实在是谈不上美,只是单单记住了他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后来在一些场合听不同的人谈起他的部分人生经历和画作,才渐渐对其产生了兴趣,动手翻看那一幅幅印在纸上的画――不知好在哪?对于我这个看画一向以是否逼真为判断好坏标准的人来说,他笔下的人和景似乎不够美好。但现代人给予他的诸多赞美和惋惜,令我有了要更多的了解他的冲动,带着满满的好奇我翻开了《渴望生活》。
厚厚的一本书看了好几天,零零点点的感触碎片需要整理――在这孤独的傍晚!
如果以“理想”来将人分类的话,大致有三种吧。一种人曾有过理想,但没有付出与之相匹配的时间、精力,理想随时间飘到遥远的地方或被埋藏在某个角落;一种人是一直都有理想,但因外物的牵绊始终不敢下决心放手一搏,于是在纠结中糊涂地了此一生;还有一种人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类型,他们可以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投入所拥有的一切,不理会外人的看法,他们是冒险家,能书写传奇的往往就是他们。在我看来,第一种人倒也轻松愉快,第二种人最是痛苦,第三种人最幸福。有些人寻寻觅觅许久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有些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有些人知道自己想要的并敢于追寻,他也许不知道是否会成功,但他就是有勇气去做。从这点看来,梵高无疑是最幸福的――他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
书里的梵高让我想起了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许多年以后那些能称得上伟大的艺术家在当时世人眼中大概多少有点愚痴、有点疯狂、有点不合时宜。细看梵高的三十七年,除去懵懂无知的那些岁月,他何曾被眷顾?追求喜欢的人被拒绝、做牧师也因种种缘故以失败告终、画的作品不被认可,他不能养活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如果对他而言还有救世主的话那一定是――欣赏他、理解他、尽力帮助他的弟弟奥托。即便是现在学绘画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项目,当时也不例外。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撑,贫困、饥饿、病痛几乎一直伴随着他的绘画生涯,可为了画出心中想要他依然坚持带着工具一次又一次行走在孤独的路上,也许在当时只有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能够感知他内心的火热与渴望。
没错,他画中的人与物都是活的、是运动的、是拥有生命的,他对自然的爱、对穷苦人的同情、对生活的渴望,使他的画拥有了非凡的气质,流露出了令人折服的张力。当然同时代的大多数并没有发现这种种美,他们只觉得他与众不同、愚顽荒唐、任性偏执,甚至与整个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可喜的是后人却对其追捧至极,可悲的是他的结局无法挽回,这种跨时代的伟大只能以遗憾收场。
也许每个人来世上走一遭都有各自要经历的旅程,梵高就是为绘画为艺术而生,因不想再画而离开,干脆,决绝!他的孤独无人能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