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歌德说过,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读C. S. 路易斯《痛苦的奥秘》,对这一句话加深了理解。
一颗伟大的灵魂往往要经过痛苦的磨砺才能铸成,同样,只有经过痛苦的人才有资格诠释痛苦的奥秘。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
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
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
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
1898 年11 月29 日,路易斯出生于贝尔法斯特东部郊区,他是家中的幼子,上面有一个哥哥。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他性情乖戾,为人严苛,把事业看得比妻儿重要。母亲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具有法国血统,脾气温和,活泼,做事别出心裁。
1905 年4 月,路易斯一家搬到利托利,住进一座宽敞的红砖房子。透过楼上小房间的窗户,能看到圣马可教堂。天主教徒仆人和新教长老会的女家庭教师经常出现在这座房子里,父亲还向教堂捐献了圣餐仪式用的银器。
他的父母都是新教徒,每个星期天都带他上教堂,他觉得布道十分沉闷,长大以后,他对基督教十分疏远。
1908 年8 月,距小路易斯10 岁生日还有3 个月,母亲因癌症去世,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场大雪,他一切的快乐、宁静、安慰随之消逝。他讨厌空洞的葬礼,埋怨上帝没有垂听他祈求母亲康复的祷告。这段时间,他很认真地上教堂听道,每晚都祷告,但是,他遇到了麻烦,有一个来自撒旦的意念干扰他的祷告,他称之为“假冒的良心”;无论他祷告多少次,那个意念都说不够,并且质问他在祷告的过程中是否不断思想祷告的内容,再予以否定,结果他多次重复祷告,以至失眠,陷入思虑的煎熬和思想的争战中。
父亲悲伤至极,十分颓废。他常常不顾气温,禁止家里开窗户,在炎热的夏日中午让两个儿子吃大量发烫的食物,教他们又长又艰深晦涩的拉丁文单词。这让兄弟俩感到悲观、压抑。不久父亲把他们送到英国一家寄宿学校去读书。
寄宿学校的校长冷酷暴躁,常常借故鞭打学生。路易斯在自传中称学校为“集中营”。学校后来被强制关闭。他在该校学习了将近两年,参加圣约翰天主教堂的崇拜仪式。这所教堂只注重外在仪式的庄严肃穆,路易斯并不喜欢那里的蜡烛、香和法衣,却从布道中接触到基督教基本教义。后来,路易斯离开韦恩亚德,所受的教义熏陶维持不久。
图片来自网络1910 年,路易斯回到贝尔法斯特坎贝尔大学的寄宿学校。一年后又入英国马尔文学院读书,女舍监考维小姐经常照料和安慰被打伤的男孩子们,给了路易斯不少关怀和温情。不过,她本人迷恋神秘学、蔷薇十字会思想和唯灵论。她追求宗教和灵魂学的方式十分独特,让人兴奋不已,相比之下,路易斯所接受的基督教传统教义显得刻板无趣。他不仅丢掉了信仰,还失去了起初的美德和单纯的心。拦阻路易斯回归信仰的一大因素是“时间上的轻视”,不加辨析地随从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大环境,厌弃过时的教义信条,在归向基督后,他指出,我们必须弄清当世人觉得这些信条过时,人们能否驳倒它们。他在马尔文的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还是写信请求父亲把他接走,他的智力超群,不大合群,持异教观点,跟强调集体化和标准化的公学保守风气格格不入。父亲同意了。
1914 年,路易斯到了布克汉姆,在私人家庭教师威廉· 柯克帕特里克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拉丁、希腊、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文学、哲学。柯克帕特里克是一位无神论者,理性主义者,在路易斯的眼中,他是“纯粹的逻辑实体”,具有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冷静,好脾气,精力充沛,是一位伟大的人。他培养了路易斯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他的理性主义也深深影响了路易斯。路易斯终日阅读,跟老师讨论,在乡间漫步,这段时光安逸,宁静,充满乐趣。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1916 年,路易斯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主动参军,战争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法国北部的战壕里,他跟爱尔兰籍战友摩尔约好,无论谁死去,幸存者都要负责照顾对方的家庭。
战壕潮湿,恶臭,血迹斑斑,满是寄生虫携带的病菌。由于感染和恶劣的医疗条件,轻微的外伤就能导致死亡。交战双方战壕中间的无人地带杂乱地堆满了无法辨认的尸体,还有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就像伤残的昆虫一样。有时候双方达成协议,暂时停火,搬运伤员。他饱尝心灵的痛苦,不断经历战友的离世,让他更加质疑上帝的存在。这时他开始写作第一本书《被束缚的灵魂》。在1921 年6 月18 日的日记中,路易斯记录了他当时怎样从莫名的痛苦中醒来,满眼泪水。
1918 年3 月,他最好的战友摩尔阵亡。
1918 年5 月25 日,路易斯带着一颗受挫的心和炮弹碎片造成的三处外伤回到英国,住在伦敦的一所医院疗伤,他陷入了战后创伤性忧郁。路易斯写信请求父亲前来探望,但是,父亲没有来。这种冷漠的反应给了年轻的路易斯巨大打击。
事实上,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的状况一直很糟,到1918 年,他开始酗酒,每晚至少要喝一瓶威士忌。这时,摩尔的母亲来到医院,两人彼此接纳,路易斯搬去与摩尔太太和她的女儿莫琳同住,这样一住就是30 多年,直到摩尔太太去世。
1919 年,战争结束,路易斯重返牛津,继续学业,出版了第一部作品《被束缚的灵魂》。该书体现了他当时的无神论观点。1921 年,恩师柯克帕特里克去世,令他黯然神伤。
从1920 年至1923 年,路易斯先后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希腊拉丁文学、哲学和古代史以及英语语言学三个一等学位。
1925 年,他获得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讲师职位,从此开始,整整执教29 年。1926 年,他出版了叙事长诗《戴摩尔》,主题是梦想和自欺,更加直接和全面地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创痛。在这部长诗中,路易斯对基督教展开猛烈抨击,视基督教信仰等同于超自然主义和唯心论。按照理性主义,他一直认为现实世界晦暗虚空,但却在小说、诗歌中读到尊严、真理、良善、美好、不朽,两者之间的冲突延迟了他归向上帝的脚步,不过,他在想象中盼望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人类渴望能够得到满足。
1926 年5 月,英语系在默顿学院开会的时候,学者托尔金引起了路易斯的注意。路易斯曾经说过,他绝不相信天主教徒和哲学家,而托尔金恰好兼具这两种身份。两人都热衷于交谈和阅读北欧神话传说,很快成为挚交。路易斯不相信神迹,而托尔金笃信不疑,路易斯认识的一位无神论者曾经发表评论称,《圣经》福音书的历史真实性相当高,神死而复活,这事似乎的确发生过一次。路易斯想,既然这位顽固至极的无神论者的观点都有所松动,那么,他该何去何从?
到了1929 年,路易斯和托尔金开始定期会面,谈论诗歌、神话和彼此写的书。无数个夜晚,路易斯独自在抹大拉学院的房间里徘徊,他的心思不时离开手头的工作,从容坚定地接近那位他极不愿遇见的神。
一天,路易斯乘公共汽车从抹大拉到海丁顿去,突然觉得一扇门为他开了,在那一瞬间,他接受了上帝,不过,这只是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转变,他尚未完全接受基督。
1919 年9 月24 日,父亲阿尔伯特去世。路易斯十分悲伤,他认为跟父亲关系不好主要是他的责任。他感到父亲似乎还活着,在关心他,他开始相信灵魂不朽,这促使他主动查考《圣经》经文并开始参加教会活动。
1930 年,路易斯参加了文学社团,该团有多位著名的基督教学者,活动延续了16 年。
1931 年9 月19 日,星期六,一个温暖明净的夜晚,几位学者到路易斯的房间,一连几个小时,他们谈论历史、神话传说、基督教信仰和四卷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
异教神话是拦阻路易斯归向上帝的障碍,他从童年时代就喜爱北欧神话,觉得异教神话跟基督教有许多类似之处。异教的诸神也曾降临人间,然后死亡,他认为,《圣经》讲神降世为人,为人类死在十字架上,这不过是一个神话,而神话是传说,不是事实,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基督教是真正的信仰。几位学者告诉他,异教神话中的诸神降世后死亡乃是异教徒透过想象窥见了真相的一斑,并且在神话传说中表达了这种神秘的渴望,而这一切都在两千年前发生了。耶稣确有其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是神的儿子,许多非基督教文献都记载了他的生平,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这番长谈,路易斯解决了许多自孩提时代一直困扰他的信仰问题,晓得基督教道成肉身为许多文化中关于神死的命题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答案。
几天后,路易斯坐在哥哥沃尼的摩托车跨斗里去维普斯内德动物园,出发时他尚未相信基督,到达的时候他已经信了。一颗伟大的灵魂往往要经历思想的争战、痛苦的煎熬才能铸成,就像圣奥古斯丁一样。
那一年,路易斯33 岁。
痛苦中有伟大的奥秘从1912 年到1931 年,历经18 年,路易斯从无神论归向基督信仰,从此成为上帝忠心的仆人,一位充满勇气与智慧的神学学者、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哥哥沃尼应征入伍,不过,他只在部队呆了11 个月,就因病回家了。战争开始的时候,路易斯40 岁,按照英国法律,41 岁以下的男子必须服兵役,然而,政府特准他留在牛津。为了报效国家,他参加了一个非全职的民间警卫队,随时准备在纳粹大举进攻时投入战斗。他在BBC 发表演讲,积极参加在牛津社团的活动。
1940 年,《痛苦的奥秘》出版,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1941 年,他成为牛津大学苏格拉底俱乐部主席,该俱乐部是一个公开的论坛,关注知识分子在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上的难题。
到了1942 年,路易斯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基督教演讲家。1954 年路易斯离开牛津,赴剑桥大学任教授。不久他回到牛津。
1956 年4 月23 日,他履行法律手续,娶了离异的犹太裔美国女诗人乔伊· 大卫曼,帮助她留在英国。他觉得这不是上帝眼中的婚姻,所以,两人分开居住,并无婚姻之实。后经检查,乔伊患了骨癌,当时,路易斯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聪慧的女人。
1957 年3 月21 日,他们请牧师在医院的病榻前主持了基督教的结婚仪式。晚年的路易斯仍然要面对苦难。乔伊于1960 年7 月13 日去世。路易斯用文字缅怀亡妻,并完成了《卿卿如晤》这一长篇悼亡手记。它是路易斯在痛失爱妻之际的那些“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里写下的文字。《卿卿如晤》是路易斯对生和死、信托的失丧与重建等人生母题的深刻思考,包括了他对那一段悲恸岁月进行的鞭辟入里、诚挚坦率的内省;同时,这又是一份细腻真实人心灵记录,展示了他在苦难面前怀疑生活意义的挣扎之旅,也再现了他如何重新归正信仰、心存坚忍奔跑天路的生命之迹。本书问世以来,即以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的心灵伤痛的一剂“恩典良药”。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讨论悲痛问题最好的一部作品。
在安葬了妻子之后,路易斯写作了自传《惊遇喜乐》。在妻子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63 年11 月22 日,他终于走完了丰富多难的人生道路。
痛苦中有伟大的奥秘
在《痛苦的奥秘》这本书中,路易斯触及了痛苦的本质,“痛苦是能够立刻觉察的邪恶,并且是不容忽视的邪恶。我们可以心满意足地赖在自己的罪恶和愚蠢上面不动;好比一个贪食的人对着一桌美味珍馐,只顾狼吞虎咽,却不知在吃什么,任何人见到这幅图景都得承认:我们甚至会忽视乐趣。然而,痛苦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当我们沉迷在享乐之中,上帝会对我们耳语;当我们良心发现,上帝会对我们讲话;当我们陷入痛苦,上帝会对我们疾呼:痛苦是上帝的扬声器,用来唤醒这个昏聩的世界。他指出,痛苦是一个奥秘,我们人类无法全然了解,单单围绕痛苦本身做文章毫无意义,必须将其置于基督教思想中来探讨。痛苦包含几个层面:人的罪恶招致痛苦,当人蓄意或者无意识地违背上帝的时候,会为罪受苦;上帝借着痛苦唤醒人的心灵,让人寻求、亲近上帝;上帝用苦难造就受苦者,塑造其品格。道成了肉身,耶稣基督降世为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人类的苦难。在引言之后,路易斯论述了上帝的全能和良善,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赋予人自由意志,人有了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良善,也可以选择邪恶。
接着,他讨论了罪如何从亚当进入了世界,人类的罪恶如何招致世界的苦难,有罪和无辜的人和无助的动物又为何遭遇痛苦,何为最终刑罚——地狱。然而,对基督徒而言,痛苦是上帝的工具,用来成就复杂的良善。在探讨了痛苦的奥秘之后,本书第七章论述了快乐的奥秘——天堂的喜乐,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章。
总之,痛苦有着深刻的奥秘,它也可能是上帝大爱的某种特殊形式,它让我们的灵魂回归,自我回归,也让我们认识到某种恶的存在。事实上,上帝对一个人的爱不是仅仅给人好处,有时也给人难处或苦处,甚至把人打入绝境,而只有陷入绝境的人才会真正破碎自己,走出自己,进而仰望无限,由此建立的信仰才是牢靠的,与上帝的连接才是发自内心的。
同样痛苦也给英雄主义提供了机会,因为痛苦的地方往往是生出翅膀的地方,正如尼采所言:“那些不能杀死你的,会使你更加强大。”而这种强大本身就是恩典,因为死过一回才不会惧怕生,才会热爱生,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并数算剩余的光景,知道生命的意义,明白灵魂的方向。
痛苦中有伟大的奥秘下面摘引书中几段原文分享各位读者——
【所有生物要靠互相捕食为生,这便是既定的安排。就低等生物而言,这种以生存为目的的捕食过程意味着死亡,而高等生物具备一种新东西,那就是感觉意识,痛苦伴随感觉意识而存在。生命中的痛苦是与生俱来的,生物要生存就要承担痛苦,它们也大都在痛苦中死亡。大多数高级生物,比如人类,还拥有一种素质,那就是判断力,因此,人能够预见自身的痛苦,此后,尖锐的思虑之苦便先痛苦而至了,人还能够预见自身的死亡,于是便渴望获得永生。人也因此发明各样的巧计,对同类和非理性生物施加痛苦,远比其他途径施加的痛苦多得多。他们把这一能力发挥到极至。人类历史记录了各样的罪恶、战争、疾病和恐怖,当然也有足够的快乐,当快乐存在时,人因担心失去快乐而痛苦,一旦失去快乐,人又会因回忆快乐而痛苦。人们时常为改善自身处境而努力,于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便诞生了。然而,一切文明皆会消逝,即使有些文明得以留存,也会带来特有的苦难,这些苦难远远超过它们对人类一般苦难的消解。既然我们自身的文明如此,无人能够否认;那么,每种文明都必然像前一种文明一样消亡。即或有哪种文明原本不该消亡,又如何呢?物种注定消亡。形成于宇宙各个部分的不同物种必将消亡;因为我们知道,宇宙会逐渐消耗殆尽,必将呈现为统一的、无限的低温单一物质。所有的故事都将归于无有:最终,一切生命都不过是无限物质愚蠢外壳上短暂而无意义的扭曲体。如果你要我相信这一切都是一位仁慈而全能的神所为,我会说,所有这些证据都适得其反。】
【爱有可能给被爱者带来痛苦,不过,只有当被爱者需要改变自我、变得全然可爱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
【时间根本不能掩盖恶行,也不能抹杀犯罪感。只有忏悔和基督的宝血能够洗刷犯罪感:如果我们愿意承认这些早年犯下的罪,我们便会将自己姑息罪恶的代价铭刻在心,并且谦卑下来。难道有任何东西能够掩盖罪行本身吗?任何时间阶段在上帝眼中都是永恒不变的。难道这位无处不在、自在永在的神不能沿着某条时间脉络洞悉你的一切吗?他永远晓得你年幼时曾经拔掉苍蝇的薄翼,永远晓得你在学校里如何阿谀、撒谎、贪婪,永远晓得你有时胆小怯懦,有时却像陆军中尉一样傲慢无礼。也许,上帝的救赎并不在于抹去这些永恒的片断,而在于让你担负起犯罪感,并且由此获得人性的完美,因为上帝的垂怜而欢喜快乐,以坦白罪恶为满足。】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像人一样残忍地对待同类,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像我们一样贪婪、好色,没有一种动物像我们一样野心勃勃。】
【人既把自己同存在的本源割裂开来,也就等于把自己同能力的本源割裂开来。】
【把自我完全交给上帝,就必然要经历痛苦:若要这个行为得以完美实现,就必须全然顺服,放弃自己的意愿,或者说忍受跟自己意愿】
【痛苦本身不是一件好事情。经历痛苦的好处在于,受苦者会因此顺服上帝的意志,旁观者会因此生出同情心,而同情心又会发展成仁慈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