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五斗米而忙碌的生活常驱使我在不同的县市作短暂的停留。在异乡的土地上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挤出空暇,去拜访地方的名胜,凭吊前贤的遗风,以此领悟历史的沧桑,净化被都市浮躁了的心灵。每到一个地方,总要购得几本介绍景观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的小册子,在离开后的日子里品读。这种方式,我个人以为是行踪的最好的纪念。
这类书当然要数名家的精采,多数请不起名家,或者景点太不起眼以致他们不屑为之,绍介人文典故的重任便落到了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人士身上。非行家里手行文自然稚嫩,记载也多经不起推敲,张冠李戴的事情所在常有,然而惟其名气未显,故而朴实拙纳,当作裨官野史茶余饭后闲谈之资,甚或写点豆腐块式的小文章也是裨益无穷的上佳资料汇编。
前些年到扬州开会,瘦西湖览胜的时候,购得一本《扬州文化概观》,书中说郑板桥自号“徐青藤门下一走狗”,心里很纳闷,毕竟以“走狗”自命在清高的士大夫中不多见。没过多长时间又到文县小住,偶然在白龙江渡口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处见到一副楹联: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落款徐谓。青山屹立如屏,江水冲波逆折的陇南小城居然有青藤先生的手笔,联系袁宏道的《徐文长传》,想想那位终生潦倒的奇人,已经在我之前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怎不令人喟然长叹?
临走时买了一本《文县名胜简介》的小册子,讲到这所朝云亭的时候,引出了童二树的《题青藤小像》,云:“抵死目中无七子,岂知身后得中郎?”,又云:“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这些引文未有注明出处,回来后翻查《古今楹联拾趣》(花城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方才知道徐渭是写过这样的怪联,不过却是题写在四川长文县的朝云庙,怎么到了甘肃文县的朝云亭了呢?大概又是为了抬升地方景观的知名度而牵强古人了吧。
童二树的生平,“资料汇编”上省略不提,不知道是不是也属杜撰之作,即便真的是杜撰的文字,能写得如此乱真,也可以见出杜撰者古文功底的扎实,没有特别的必要去苛责厚非。
苏轼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读这些非权威的书籍,遥想在景点流连的时光,倒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2001/07/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