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以仰刘贬曹主线贯穿始终,一代英杰曹孟德被罗贯中演义成盗世之奸雄。以致在民间戏剧中,堂堂的魏武帝竟以白脸奸贼的模样出没,让人唏嘘不已。近读《曹瞒传》则更是愤慨,几近完人的曹孟德,完全被歪曲丑化。历史是真实事件的有序性积,文学脱离历史,则对不起人物原型,而文学与历史反向,则决不是好的文学。就曹操而言,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少有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贡献是没有几个人可比拟的。真实的历史予以还原是必须的,丑化的形象予更新也是必须的。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曹操被认可的形象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大谬,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人品堪称一流,他的诗才堪称一流,而他对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作法,都站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点。说他是一代完人,决不为过。
他的政治才华是无以伦比的,他恢宏的政治气度,敏锐的政治眼光,处处闪耀着大智慧。他在《观沧海》中吟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此气势磅礴的词句,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写照。年纪轻轻,即举孝廉,初入宦海,他的“五色捧”即名动京城,尔后看到对他欣尝有加的董卓废立少帝,倒行逆施,他毅然决然与之分道扬镳,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回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矫诏天下,讨伐董卓。放弃一片坦途的功名前程,而选择成败未知,生死未料的冒险正是作为一个政治大家的伟大之举。
同样在在各路诸候视天子如包狱的混乱时世,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敏锐的政治触角,化身为正义果敢之举,与袁绍,袁术之流相比,简直判若云泥。而他主张的“唯才是举"则完全是跨世纪的首创,他曾三下“求贤令”,使得曹魏一朝,大才如蚁,在御将方面,拔于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他爱才惜才,用人不拘小节,宽宏大量,鬼才郭嘉生性不检点,遭人举发,在那个独尊儒术,以德为本的两汉之未,曹操则一笑了之;而对击杀过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张绣,他举才不避仇,委以重任,并使之多立功名,而且即便后来曹操也没有生出杀张绣之心,至于张绣的不幸结局,则完全是拜曹丕所赐,与曹操本人无半点干系。凡此种种,放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亦令人叹服。
至于曹操的军事才华,那是贤愚皆知,《三国演义》也少有抹杀,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兵法,因事设奇,谲乱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以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其“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等经典之作成为他以弱转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关键,在对吕布、张绣、袁绍、袁术、马超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包抄、突袭、离间、劫粮、弃物诱敌等无所不能,其军事才华罕有匹敌。闻名古今的官渡之战后,曹魏疆土其实大于后来的大宋王朝。
曹操无以伦比的才华还表现在“以人为本”上,他养兵息民,首创“屯田制”,这与董卓的“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与公孙瓒、袁术动辙以人肉为军粮,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这是成就霸业的基础,也是各路诸侯失败的关键。他的诗作《蒿里行》最后两句是“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决不是一个白脸奸贼能写出来的。这应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铁血英雄的柔情心声。
说曹操是一代完人,大多数人决不会同意,但站在当时的时代,我实在找不出其的任何缺陷。且看古今名人如何评价曹丞相的,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如是说:“武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近代大作家郭沫若曾多次说过,要为曹操翻案,“他至少是个大英雄”,只是翻案不彻底而已。至于易中天教授评价:“非伪君子,乃真小人,真英雄”,不过是一家之言。
恶评曹公者,无非两点,一是曹操有篡汉之心,确实曹操有篡汉之能,却无篡汉之为,且终其一生认为:“废立之事,天下至不祥也!”。他让三个女儿嫁于献帝,给足了献帝的面子和地位。古今的权臣多矣,但能象曹公如此处理的,又有几人,伴权臣的皇帝亦多矣,但能象山阳公那样的结局,又有几人。二是曹公晚年滥杀,尤其是杀崔琰、孔融、华坨等让人不能理解,但细究起来,皆是不得已而为之,皆是为社稷故。
纵观曹操的一生,给华夏的发展和稳定贡献良多,不是奸雄是英雄,谌称一代完人。
2019,12,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