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的界面设计领域由混乱与聒噪所统治。
多年来,我们逐渐学会了与之进行对抗。
臃肿的功能和无意义的内容对于用户及产品自身都是极大的伤害。
理论上讲,最小化设计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远离曾经的混乱局面,打造出更加平滑自然的人机互动流程。
不过现实当中的情况并非那么理想,很多设计师仅从形式上拷贝着各种流行的最小化设计要素,却忽略了特定的产品目标以及不恰当的设计方式所导致的各种可用性陷阱。
从形式上看,扁平化设计是对拟物风格的反击,最小化设计是对过度设计的反击。
无论如何,我们都强烈建议各位设计师避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真正去了解每种设计思想的特性,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寻求恰当的平衡点。
只有在真正符合产品目标及用户需求的情况下,特定的设计思想才能真正成为有利的设计武器 - 为了最小化而最小化,对产品和用户都无益。
真正优秀的体验来自于立足现实的精彩创意以及对用户发自内心的关怀。
饱含设计用心的产品可以激发用户在正面情绪状态下高效行动,就像功能设计者在身边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一样。
无论你是UX设计新人还是业界专家,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我们在设计产品,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户的任务需求,全程提供自然顺畅的操作体验,避免让他们迷茫困惑,孤立无援。
以此目标为原则,我们需要在设计实战中考虑很多常见问题,包括本文当中提到的五点:
卖弄创意和小聪明难以成就真正可用、易用的界面,别让用户为了使用产品而必须在认知上付出太大的代价。
避免过度设计,无论是过度复杂还是过度简约。
设计者眼中的“无趣无聊”,对普通用户来说很可能正是清晰易用的象征。
别假设用户了解你所了解的,要在恰当的情境中提供少量而有效的帮助指引。
你所设想出的流程模式未必真正适合于目标用户在实际当中解决问题,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工作。
保持测试,观察具有代表性的被测用户能否使用产品原型顺畅的完成任务脚本,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迭代,再测试再验证。
一些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认真的思考最小化设计风格是否真的适用于你的产品和品牌,是否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损害。
如果确实适用,考虑以下几点原则:
恰当的理解和贯彻“少即是多”的原则,不要为了添加元素而添加元素,这个规则无论对于功能设计、界面设计还是内容策划都适用。
移除界面中那些对于重要信息的呈现没有任何实际支持作用的装饰性元素(记得“内容元素比例”)。
移除功能、简化元素只是手段,核心目标是解决用户的需求,通过形式上的手段真正的聚焦信息,简化流程。
时刻记得,如果仅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最小化处理,而忽视了界面整体对于用户理解信息、完成任务的支持作用,那么最后的设计方案不会带来成功。
补充
产品节奏为性能优化留出时间,定期打磨体验流畅性
选择最佳的技术方案,即使需要更长的开发时间
需求和交互设计中注重细节和逻辑,增加必要的动效
相信设计师的品味,愿意为更好的设计方案投入精力
影响因素
1.BOSS:决策性
2.产品:易用性
3.后台:稳定性
4.前端:流畅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