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天气,干净,清冽。长日堆积的黯淡乌云和绵绵阴雨在空气里缓缓流走,终至不见。孩子们出来玩耍,笑声闹声遍布小巷。这是一座重新恢复生机的城市;这是一座安宁闲适的城市。我在这生机里呼吸着窗外透过来的自由气息;我在这安宁里终日伏案设计教学。
我想,无怪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成大事者必得先经历三重境界。成小事亦如此啊。
没有对文本解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态度,没有对设计教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痴情坚守,又怎会换来最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刹那惊艳回眸?
我愿做一个终身不渝的痴情“啃读者”。
最近沉下来备课,不借助任何外力地备。不参考任何资料,只读原始文本。一遍一遍琢磨,领会,发现,思考。再写,再改,再写,再改……就这样耗时间耗心力地磨,让自己沉潜到文本中去。然后再看其他资料,瞬间膜拜那些经过权威认定的智慧沉淀。
我也可以不这样磨,而是直接查找资料,因为前人的智慧确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地走一遍自己的路,才会有所比较,发现另外一种思路解法的可能性。才会体会更深,明白自己经历与积淀太浅,需要努力积累,勤奋耕耘在自己的一方教育土地上。
这番辛勤耕耘,无人可以代替你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好的东西,总是要经历困苦才能够得到。走捷径,获得不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而最终成就我们的,就是那些体会。
一开始,我本来打算学名师王崧舟在《慈母情深》一课中的设计,用一个主问题贯通全文的方式,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教学设计的结构美。中途我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怎么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教案。
于是我放下想法,去读《教师教学用书》,我惊讶地发现这样的思路行不通。条条大路通罗马。主问题设计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篇课文。而每一篇课文,因教者和学者而异,有着不同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一直都以为课后题的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却在这篇文章中发现:课后第一题比第二题要难得多。由此看来,我在备课与教学设计上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的思维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需要平日里虚心学习其他优秀的设计方法,积累经验,融会贯通,大胆运用,以致最终实现备课自动化的最高境界:拿到任意一篇课文,马上提取核心,直达要素,备出教案。
备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