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高中大学还是职场,现在需要做
presentation、展示PPT的场合越来越多。
做一个清晰明了、对观众有影响力的展示,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下面,笔者将从目的、内容、风格、态度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一、目的
Presentation一般旨在向听众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是知识共享、锻炼自己的一个平台。
基于此,就需要展示者引导听众跟着自己的节奏,明白自己所要传达的意思,并保持听众倾听的欲望。我将建议概括为以下四点。
1.结构清晰,作出架构
在正式的内容展示之前,提取PPT的结构框架,做一个简短而清晰的概括,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
2.简洁排版,步步呈现
很多人在制作PPT时会把搜集到的资料都粘贴在幻灯片上,密密麻麻一大片,然后企图让听众自己阅读。
这样的坏处就是:
第一,太多的文字会使听众在直觉上产生抵触;
第二,文字过小、排版过于密集不利于阅读;
第三,听众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没有思绪;
第四,展示者缺少对听众的引导,而且由于阅读速度的不一致,容易造成思维和秩序的混乱。
对此我的建议是:
幻灯片尽量用提取关键词句的形式,配合足够的行距、字体大小和图片;
在表示逻辑、时间线索等关系图时,使用动画效果,在引导观众之时一步一步呈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0011/a4cf75c0ee4492c9.jpeg)
3.表述清晰,把握节奏
一些人在做presentation时,自己讲的流畅自如,听众却云里雾里。
这是因为,展示者对自己的内容和思路很了解,而听众不。
好的presentation不该是展示者讲得多么陶醉、流畅,而应该是听众明白了展示者所要传达的意思。
我的建议是:
保持节奏,适当放缓,但求清晰明了;
适当注释,帮助听众理解;
熟读文稿,烂熟于心。但不要背,要讲述,要循序渐进。
有重点,有渐进的节奏,有深化和拓宽,有感情的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0011/4c756fa2806d89b4.jpeg)
二、内容
内容为主题服务。要紧扣主题,而不局限于此。
我将建议概括为以下三点。
1.注重标题
标题尽量简洁且与主题关联。对于presentation,起到概括性即可,用语巧妙更佳,得体为宜。
标题党、标新立异之类就完全没有必要。
Presentation的标题常常被忽略,但在presentation开始之前标题的展示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展开对展示的想象。
一个好的presentation,配上一个随便的标题,岂不美中不足?所以不妨花些心思。
2.繁简得当, 巧妙布局
概括要简介洁,学会解释阐述,从大量材料中提取精华。
3.理性思考,感性延申
理性论证时,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严谨的逻辑,从多个角度,足够充分地完成自己的推论。
不管什么主题,都可以探讨一些相关的感性的部分,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见闻,谈谈自己的独特思考,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以及增加展示的温度。
三、风格
风格打造个人印象。我的建议概括为以下四点。
1.PPT要选好模板
模板对PPT的风格气质影响十分之大。
尽量简洁。个人偏向浅绿、黑白小清新画风。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0011/4749a2167bdf1aa4.jpg)
2.有些套路是需要的
经常发现,在演讲、展示正式开始之前或之后,嘉宾常常会说一些“废话”,比如问候领导、假装寒暄、谈天气、讲笑话、即兴感怀、故作谦虚之类。
以前太年轻,对问候领导的发言者一脸不屑,于是自己讲话时之前问候一句“同学们好”,就直奔主题,把领导、老师抛在一边,还有种洋洋得意的清高。
现在看来,直奔主题,太过突兀,气氛还僵硬着呢,难以把听众带入其中。
其次,做人太过生硬了,不得体也不讨喜。
换作现在,估计会先鞠两个大躬,再一一问候领导、老师、同学。
估计以礼待人,怎么也不会被讨厌吧。
所以,我觉得这些套路还是有智慧的。
3.大方自信
展示或演讲时,最好直视听众,起码也要有些眼神的交流,这对保持听众的投入很有必要。
很多展示者只顾着回忆自己的讲稿,眼神飘忽地捕捉思绪,感觉上就是不自信,没底气。
自信显示于洪亮嗓音、从容气度,而这些,都需要在听众看不见的地方多花心思。
内容、结构顺序、PPT写的和心里该记的都要清楚。
一切准备充分了,紧张什么的就不是事了。
与其在展示失败后自责难受,还不如多多下功夫赢得众人喝彩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0011/ec6a9d730880ac36.jpg)
4.不平面单调
如写作一样,好的作品塑造出的人物是圆而不是方,是立体而不是平面。
展示时可以尝试多多站在不同群体、不同角度思考内容,用相关事例挖深观点,用关联的知识让听众感受到展示别有洞天的妙处,将展示稍微挖深、拓宽,而不是一眼望到头。
如能从中体现出智慧、思考,使听众感到豁然开朗,还能无气质吗?
四、用心
无论做什么事,用心最是难得。
1.细节之处用心。
比如在展示最后的页面标注材料出处、反复检查有没有错别字、熟悉内容结构、思索衔接过渡,这些细节之处,不该当做无足轻重的小事。
2.认真对待,不设限
不要畏惧查资料的头疼、思考问题时空白的大脑。
要把每一次展示都当成对自己的挑战,做出恰当充分的准备。
讲一个小故事。
高中时几个班级联合表演课本话剧,我演的是一个很阳刚的男性(《雷雨》的大海),和我的形象极为不符。
当时有一种难言的微妙情绪:
对这样一个不正式的表演,如果很认真的对待,反而显得古怪,总觉得像被什么牵绊住了,而且能感觉出来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0011/ab7cc953ed194005.jpg)
这大概和女生躲躲闪闪藏卫生巾,高中时努力学习还怕被嘲笑一样微妙复杂,总之我形容不出,只觉得有种古怪的忸怩。
我很快意识到了这种情绪,因为想要做好,(主要是想被夸哈哈)就很轻易的摒弃之。
后来坐车也在背台词,想动作,直到背得滚瓜烂熟。
到了表演当天,虽然并不正式,大家也都闹着玩似的敷衍过去,但我很认真且豁出去的表演了。
我很努力,更重要的是我认真对待了那件事。
下场后很多人来夸我,我很开心。
起码在当天,我相信自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一道风景。
我也一直以为自己有演讲的天赋,因为每次演讲完大家都会说我讲得不错。
直到回母校探望老师被邀请做即兴分享,我大脑凌乱,说得简直一塌糊涂。
我后来反思,其实我可能根本没有什么演讲或者演戏的天赋,而可能是因为在大家以为那是一个游戏的时候,我将它看成一个艺术或者一个机会;
在老师要求我把演讲稿读顺点的时候,我非要把它背下来,好能对着听众侃侃而谈,因为我希望把它变成一场交流。
除了用心之外,这些东西也来自于平时的积淀:
高三时我深处其中,很理解高三的苦闷、迷茫和困惑,所以很多话,只是倾吐不完;
而时隔半年,高三早已离我远去,学习方法什么的也早忘得一干二净。
如此说来,分享得不好,倒不是我的过错。
只是出口成章,倒是需要平时一点点的积累。
没有素材,没有经历,如何作文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0011/5d089d479bf75782.jpg)
我也更相信,这些看不见的无形,才是一个人真正重要的财富。
最后,我想说,再完美的展示都是有缺憾的。
每次展示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后悔:
我当时要是...就好了;这个地方没有说对...;因为紧张结巴了。
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次次试错,一次次精进。
不断积累,渐渐从容。
不足之处,还请见谅,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