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考研,学习
《文化苦旅》:山河飘摇过,侧耳有余声

《文化苦旅》:山河飘摇过,侧耳有余声

作者: 2021让我上岸叭 | 来源:发表于2019-10-19 08:09 被阅读0次

    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的财富。巴黎圣母院失火引发了世界级的共鸣与哀叹,这是一场文化之殇。美好事物的毁灭,总是让人心痛,而留住文明的见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用最热忱的语言呼唤民族精神的崛起,以满腔的热血呼唤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一样,祈愿每件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书籍简介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以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牌坊、寺庙、信客,这是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如梦起点。他笔下的女老师羞涩大方,她们解冻了自己,解冻了一个村庄,带给了更多人自我解冻的能力;他笔下的信客心纯善念,执著地为两地相思寄传。在陷入友情危机时,毅然归林守墓;他笔下的小和尚和女老师因为“惜生护生”,让两种原本相冲的文化,多了一份和谐。当人们去寺庙虔诚祈祷,去守着暗夜里的学校和寺庙的灯光,去守着山头按时出现的红点时,仿佛整个心都充满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或许是出自于对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致敬方式,而这一切细小的、微不足道的努力都是人们最开始的梦的起点。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节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化之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多少王城的拔地而起,就有多少王城的灰飞烟灭。观苍茫大漠中黄河文明的兴衰。莫高窟,黄沙拂面,但对于莫高窟的朝拜始终络绎不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的端庄着,而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宁古塔,漆黑深渊,是古代高官高枕锦衾间的噩梦。是流放之人的常驻之地,是恐惧,是梦魇,但也是千年文化的聚集之地。此地的文人在流放的苦难之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用屈辱之身点燃文明火种。正是这些酸楚、血泪、辉煌的交织,才铸就了我们今天的文明与历史。

    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

    ——节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无论是小岛中的漂泊者林先生,新加坡中迎风铺陈的坟墓抑或是北欧寒夜中的美帝奇家族,他们都不单单只是一个人物、一个地点、一个家族,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符号。世界各地,古迹携文化款款而来,带着沧桑,带着故事。是什么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飘洋过海找一个小岛,在这里度过一生又选择在这里埋葬自己?是对于生态文化的信仰,是对担负埋葬失败者责任的执念,所以他的一生都寄居于此,守护一片格局,守候一方永恒。他就是这个岛上人们心中的土地神。古老文化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历史的酝酿,所以在当下的和平建设中,我们更应该具有保护与自强意识,明白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迹、历史风光需要我们去发掘去邂逅。

    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节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看过山川古迹,行过漫漫长路,我们会明白人生之智在于思考,人生之美在于偶然。越是思索这路途,越是思索这文化,越是觉得文化之艰涩。但正是这些艰涩,才让余秋雨老先生在面对无数毫无根据的指责时,能够泰然处之,能够冷静理智地指出造谣者、批判者那些毫无事实根据下的“乱棍”。

    文明是脆弱而又坚韧的,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它们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守护它们,尽量延缓它们的消逝、传承它们的精神。

    转载自公众号赣南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山河飘摇过,侧耳有余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jg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