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间——读《文化苦旅》有感

作者: 风儿风儿潇潇兮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01:53 被阅读0次

古者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书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余秋雨先生如是答道。

是啊,路亦是书,行走过程中,所行所经所感,皆书籍般启人心智,此谓“文化之路”。也正因如此,我更愿意称余秋雨先生为“行者”,而非普普通通的作者。

作为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千古历史纵横了。泛舟赤壁之下,那是对于苏子“乌台诗案”的忿忿不平;立于天一阁前,那是对于范氏家族多年藏书的敬佩;行于尼罗河畔,那是对于文明消逝的伤感……由今溯古,跨越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余秋雨先生,用他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铺陈开一张联系起时间与空间的图,纵横之间,得以窥视世界文明之冰山一角。

文化苦旅,着重点应当放在“苦旅”二字。

何谓“苦”?我想应是行程之苦,修行之艰。跋山涉水,双脚疲累,当是苦的;吊古思今,感伤文化,直面历史的沧桑冷漠,更是苦的。本书最吸引我的也正是这点。翻开书,扑面而来的便是历史的厚重感。古巴比伦、古埃及,再到波斯、希伯来,无数文明的兴起与消逝,毋庸置疑,都在这漫漫时间长河中涂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当掀起历史的长卷,近距离感受到这文明冷酷的兴衰,于作者于读者,都是一次艰苦的历练,一次穿越时空的修行,置身于此,伤感也自然在所难免。

何谓“旅”?我想应是山河之旅,灵魂之行。双脚行走于土地之上,山河之间,才能真正地感知并震撼于世间万象,也才能真正领悟并喟叹于人之渺小。在这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构筑于钢筋水泥之上的时代,人类渐渐地开始远离大地,远离自然了。因此,这趟旅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归乡之旅,也是一次追问之旅。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再一次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那充满疑惑的灵魂终于再一次向自然发问。山河草木,精神也终于找到了归宿。

余秋雨先生就以这种“苦行”的态度走完了全程,思考完了全程,写完了全程。笔墨之间,清晰可辨他对于生命,对于文化的深深思索,以及对于此深深的感伤之情。这也便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吧,我想。

用双脚去行走,用灵魂去追问,用头脑去思考,用纸笔去写作,那么路也就变成了书,书也就变成了路。行者,也就行在这路书之中,山河之间。

山河之间——读《文化苦旅》有感

相关文章

  • 山河之间——读《文化苦旅》有感

    古者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书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余秋雨先生如是答道。 是啊...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原创/苹儿(茵草芳菲) 不久前,老同学中贞健从外地给我邮来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发表的...

  • 读《文化苦旅》有感

    有一本书曾遭人批判,命运多舛却又被中国许多读者喜爱;有一本书,三代同读,却不失时代感;这就是《文化苦旅》。 这本书...

  • 读《文化苦旅》有感

    身在苦中书,潺潺流水情。 足陷方寸地,文旅意悽悽。 不觉油纸暖,闲话道沧凉。

  •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人人都渴望着“诗与远方”,那么作者眼中的“旅”怎么就变成“苦”的了呢?苦的倒也罢...

  • 读《文化苦旅》有感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 余秋雨的《文化苦...

  •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了一本名为《文化苦旅》的电子书,刚开始只是随手翻了几页,没往心里去。 昨天一个人在...

  • 读《文化苦旅》有感

    今天空暇之余随手翻开《文化苦旅》,之前未读之前,觉得这本书应该是苦涩无味的,如今仔细读来,并非如此。首先翻看了原版...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大雪纷飞的冬夜里,天地间都被染上了纯白的色彩,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掩埋。在昏黄的灯光下,读到这般滋润慰藉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河之间——读《文化苦旅》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hz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