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4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了瑞幸咖啡提交的招股书。招股书透露出的几个数据,让很多人感觉自己曾经喝了一杯“假”瑞幸,真实的瑞幸原来是这样的……
2018年始,当瑞幸咖啡杀入咖啡市场时,迅速在业内卷起舆论风暴。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瑞幸咖啡定义为“外卖咖啡”,甚至有说法称其为外卖界的星巴克。业内竞对也在没有看清战局的情况下,通过推出外卖的形势阻击瑞幸咖啡。
如今看来,仅仅定义瑞幸咖啡为“外卖咖啡”,不仅存在着误解,同时也将瑞幸的生意逻辑简单化了。
01 真正的重心不在“外卖”
通过瑞幸咖啡招股书数据,其门店布局的真正重心不在外卖,而在自提店上。
招股书数据显示,在瑞幸咖啡总量2370家的门店中,pickup(自提店)2193家,占总店数量的91.3%;外卖厨房店98家,仅占总店数量的4.1%。可以说,外卖店数量微乎其微。
而瑞幸咖啡重兵布局自提店的原因在于,自提店店面通常较小,一般位于写字楼、大学校园等人流量大的区域。即买即走,成本更低,坪效较高。
这就为瑞幸咖啡筑起壁垒——让用户“喝得起、买得到”,性价比更高。而竞对如果陷入外卖战场,显然搞错了主要阵地的方向。
瑞幸咖啡超九成的布局放在自提店上,从成本上进行压缩,进而提高产品性价比,实现反哺用户的目的。另外,通过自提的方式实现流量最大化,进而快速获取最可观的用户数据。
截止今年3月31日,瑞幸咖啡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687万,月均活跃用户达到440万。同时,其收入同比大幅增加,亏损率收窄。2018年Q1收入1300万元,2019年Q1营收4.78亿元,同比增长35.8倍。
由此可见,瑞幸咖啡在性价比的战略上,实现了疯狂获取用户的初步胜利。而在性价比的口碑传播下,瑞幸咖啡遵循着亚马逊的飞轮效应,即用户不断增多,收入大幅增长,规模经济逐步显现,成本反倒变得越来越低。
数据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除了上述用户数和营收迅猛增长外,瑞幸咖啡获客成本从去年一季度的103.5元,降低到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
这一获客成本数据,在互联网界令人垂涎。
02 只是“外卖”那么简单吗
事实上,单纯将瑞幸咖啡看作“外卖咖啡”,实则将其商业模式简单化了。
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场景角度而言,瑞幸咖啡有以下几种场景模式:
一、悠享店满足用户线下社交需求,比如落地重庆解放碑的悠享店,占地面积超过200平米。该店不仅有常规的咖啡、轻食、甜品等,还有外摆区供消费者休憩;二、自提店满足人流量较大区域的快取需求;三、外卖厨房店满足线上订单需求。
由此来看,瑞幸咖啡的逻辑实则是通过差异化布局,满足咖啡厅、办公室、校园、机场、车站、加油站、商圈等各种消费地点的全场景消费覆盖。
用瑞幸咖啡自己的概念来说,这叫“无限场景”。从长远来看,线上外卖,线下体验的多业态混搭格局才是瑞幸咖啡的终极模式。
03 瑞幸剑指何方
瑞幸咖啡的“野心”显然不单在咖啡上,其剑指餐饮平台之心更盛。
早期瑞幸咖啡刚闯入市场时,业界曾多次表态称,瑞幸烧钱迅猛,一时难以摸清瑞幸咖啡的底牌在哪,烧钱模式最终的走向又在哪。
而随着瑞幸咖啡逐渐扩张,其趋势也渐趋明朗。其实,瑞幸咖啡不仅仅在咖啡上下功夫,其品类也同门店扩张的速度一样,正在不断地扩大。目前瑞幸不但有咖啡,还有果汁、轻食、甜品等。这说明瑞幸咖啡正在向餐饮平台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咖啡单品思路。
这符合中国大多互联网创业路径规律,即平台的价值要更大一些。
当前,瑞幸咖啡不仅获得BlackRock牵头的财团1.5亿美元的投资外,还获得国际食品巨头路易达孚的青睐,不但合资建厂,还将获得其5000万美元的IPO认购。这也说明瑞幸咖啡将在餐饮上全面发力。
如今,瑞幸的用户仍在快速扩张。其融资乃至IPO的节奏也在紧张进行中。如果,瑞幸咖啡成功地复制亚马逊的飞轮效应,那么,未来中国的咖啡市场必将重新洗牌。瑞幸能否在美成功IPO,我们也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