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的优势视角】
我的收获:
1父母跟孩子要亦师亦友,共同成长
2包办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3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的是点燃和支持
为什么孩子不接受“全包办“的家庭模式
那就是家长想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万全准备,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该不该?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位全职妈妈,一手包办了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与学习相关的一切事宜。可是有一天,老师打电话给妈妈,告状说孩子上学没带课本。这边妈妈还没挂断电话,那边女儿就闯进门来,气冲冲地大发脾气,对妈妈喊:“我今天被老师罚了......都是你的错!收拾书包也不帮我检查一下课本带了没有!” 你看,这就是在包办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看问题的模式,孩子本该自己做的事被妈妈做了后,反而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失去了认知,对应该担责的事也失去了责任心。
这些被“全包办”的孩子,可能都很聪明,本该有很大的学习潜力,但因为养成了一种“自我中心思维”模式,导致了对学习普遍缺乏责任心和自律性,最后很难收获应有的成长和成就。
原理分析:
“全包办”的养育本质
从刚才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妈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不信任就有多少。“可怜天下父母心”被说久了,让父母以为包办好孩子的一切就是最爱孩子的表现。只要孩子一出门,父母就怕他饿了、渴了、冷了、吃亏了、被骗了等等。除去对大环境的担心外,父母采用这种过度养育的模式主要有两大原因。
原因一:家长自身无法离开孩子
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放不下心,不信任孩子有能力管好自己。只有当孩子在自己身边时才感到安心舒坦。这种尽一切所能来安排和庇护孩子、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的关系,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共生关系”。
原因二:家长希望按自己的愿望来塑造孩子
现代的父母依然在纠结“圈养”还是“放养”孩子,这主要是因为沿袭了几千年的家长制观念。在传统的大家庭里,孩子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们需要被不断驯化和管教才能变得更好。因此,把孩子按家长的愿望塑造成可以出人头地的目标,才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案例分析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确拥有天然的权威,因此他们会遵循家长的意志去做事。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为家长形成 “全包办”的养育模式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父母误以为可以像“捏泥人”一样来捏孩子,最终把他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而这种错误的认知恰恰让父母走进了最大的养育误区,也就是忽略孩子的身上具有一种天然的“抗塑性”。
这就是说每个孩子自身是一个小宇宙, 只要不符合他自身生长规律的外力干预和强行改变,都会遇到孩子的抵抗。
我还想告诉大家两个重点,儿童的可塑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与此同时抗塑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孩子会以两种方式来抗塑:一种是强烈反抗,另一种是消极沉默,甚至毁灭自己。
听到这里我们是否认识到,在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问题上,家长不能用力过猛,要让可塑性和抗塑性达到平衡,才能发挥出教育的良好作用。否则,很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和孩子的逆反心理。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在不同文化中的家长是怎么来应对孩子天然的“抗塑性”的。我总结出三个方面:
首先,经营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
西方父母从小婴儿开始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来看待,凡事以双向的沟通为主,不提倡采取“我讲你听”单向灌输,更多是鼓励孩子尝试,家长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这样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为亲子关系奠定了主次基调,孩子也就慢慢学会为自己的事做主,为自己的言行担责。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逐渐变强大的前提条件。
第二,父母不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
国外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清楚地意识到不能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就是互相陪伴走过一段人生旅程,父母自身必须发展和建设自己的生活、事业以及兴趣与爱好,不能因为心理上的依赖而不舍得放手孩子。关于家长角色的阶段性改变,我将在“定位父母新角色”中来详细讲解。
第三,不拿别的孩子的强来对比自己孩子的弱
西方父母并不是对孩子没要求,只是他们的要求是按自己孩子的能力和自己家庭状况提出的。他们更容易为孩子的某一次超越自己而鼓掌,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期望值放在合适的底线上,只要孩子达标就是进步的好消息。这样的养育观就是用接纳孩子今天的弱,来滋养出孩子未来的强。
这里,我想节选著名诗人纪伯伦那首广为流传的诗,来为我们互勉。
每当我读起这首诗的时候,就会感动万千,尤其是最后这一句:不要让孩子变得和你一样。如果我们执着于包办孩子的一切,那么他们将毫无意外地变成如我们一般。我相信这不是任何一位家长们想看到的结果。我们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