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7月17日,朱棣继承了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帝位,改元永乐,史称永乐大帝,此时很多人心中会有一个疑问,朱元璋驾崩之后不是传位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吗?说起此事,还要长远说起,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位皇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长子朱标以及四子朱棣,在朱元璋起兵发迹的峥嵘岁月之中,也是朱标和朱棣的功劳最大。朱标监国治政,朱棣南征北战,朱棣也很敬佩大哥朱标,从综合实力上朱标强于朱棣,毋庸置疑,其被定位皇储,但不幸的是,1392年朱标病逝,但朱元璋并未将皇位传给劳苦功高老四朱棣,而是传给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也为明朝历史的改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1398年,朱允炆登基为帝,即他上位伊始,就开始进行削藩运动,他一开始对小国进行削藩,周王朱橚成为第一个倒台的藩王,接下来代王朱桂、湘王朱柏等另外两位藩王被废,在进行了这些小国的举足轻重的削藩之后,此时的燕王朱棣也轮到了被削的时候,燕王朱棣本就对朱允炆继承的皇位心有余悸,此时朱允炆的削藩无疑是让朱棣大怒,于是在公元1399年,朱棣以遵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挥师南下,并且任称年号为洪武三十二年(因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从此就可看出朱棣的野心。历史往前1500年左右,公元前154年,时汉景帝三年,同样的削藩政策,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而这次七国之乱也正是以“清君侧”为由。朱棣发动的反叛战争史称“靖难之役”,从公元1399年一直持续到了1402年,共四年有余,而千年前的七国之乱仅持续三个月就被周亚夫平定。
公元1402年,长时间离开南京的朱棣终于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将洪武年号改为了永乐,朱棣因为不服侄子朱允炆的统治,于是否认建文这一朝的存在。朱允炆在战火中消失,朱棣为了四处寻找其下落,包括后来的郑和下西洋也和朱允炆有一定的关系。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首先派解缙等人广集天下文献,加以编辑与总结,编成了《文献大成》,朱棣对此仍然觉得不足,于是又派姚广孝等人重修,随即编成了流传千古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收纳了天文、地理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内容之庞大,涉及面之广泛,空前之最,为保存大量的文献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朱棣戎马一生,但其却深知文能治国安邦的深理,重视农桑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公元1406年,朱棣下诏修建北京宫殿。朱棣重视以文治国,以武安邦,并逐渐完善了文官制度,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完整制度与体系,有助于选贤任能,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官吏任免制度,隋唐科举最为出众,换作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公务员考试制度。
对于朱棣的一生,马背上的时间也许是占据最久,朱棣年少之时就曾为朱元璋征战四方,称帝之后,为了能让国家安定,北方平安,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派军出征鞑靼,但出师不利,出征的十万人在胪朐河全军覆没。朱棣登基后可以用“南下北征”来形容,1410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亲征漠北,朱棣曾说朱家人只有战死的,没有怕死的。这一次北征,朱棣大获全胜,击溃了阿鲁台部。漠北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关系长久,从秦汉时期的匈奴开始,到隋唐时期的突厥,以及明朝时期的鞑靼,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一直在不断地更替,但一直不变的是千百年来边境冲突一直持续不断,包括到后来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亲征马哈木。公元1410年朱棣北征之后,换来了短暂的和平,随着北方民族瓦剌势力的不断强大,瓦剌的野心也不断强大,瓦剌部不仅阻遏了明朝到西北的通道,并且企图对鞑靼部进行控制,对于永乐大帝朱棣来说,这无疑是在挑战他,于是在公元1414年,又一次御驾亲征出征瓦剌,次年瓦剌首领马哈木向明朝谢罪,臣服称臣向明朝纳贡。北方的威胁,对于朱棣迁都拥有着影响,其实另外一个原因来自于朱棣本身,朱棣公元1380年就去到了封地,燕地是朱棣的后备,因此朱棣不顾多人反对在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
迁都北京后,朱棣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于是在公元1422年-1424年两年间,三次北征漠北,朱棣一生五次北征,将登基后的绝大部份时间用在了亲征北方的战里。“君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英雄也终将会迟暮,朱棣病逝于公元1424年北征漠胜利归来的途中。朱棣一生戎马,未让北方少数民族跨过长城一步,英雄落幕,留下了千古江山。
朱棣在位期间,派遣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郑和带着多个目标首次下西洋,这个时期,属于中华民族最有魄力的时期,也是中华法系最自信的时期,从不惧怕外敌侵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郑和下南洋宣扬大明王朝的强大与辉煌,万国来朝的局面再次出现,虽然万国来朝的局面没有维持很长,从永乐年间一直持续到了宣德年间,随着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的结束,“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不知朱棣可曾会会想起他刚踏进南京皇宫时的那一声声“燕王万岁”,朱棣这一生平定草原,迁都顺天,通运河,编撰《永乐大典》,足以媲美唐宗宋祖,朱棣一生以天下的人心向背为长城,招揽天下英雄,造就了明代的繁荣,可谓一代明君功千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