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永乐到宣德-洪熙帝

从永乐到宣德-洪熙帝

作者: 萌萌和六六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21:02 被阅读0次

            公元1424年,永乐大帝在第五次北征凯旋的途中驾崩,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即位登基,史称宣德皇帝,与他儿子宣德皇帝朱瞻基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可谓一代明君。

          朱高炽做为第一个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他的皇位之路却得来不易,朱高炽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大儿子,由于他身体肥胖,导致了健康问题,不能为朱棣征战四方。说起朱高炽的皇位之争,不得不提起朱棣的另外两个皇子,朱高燧与朱高煦。在朱棣戎马一生的岁月中,朱高燧与朱高煦长期跟随朱棣,深受朱棣的宠爱,而朱高炽则是由于身体原因,长期以监国太子的身份为朱棣镇守后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曾率五十万大军进攻北京,朱高炽仅以区区万人抵御住了进攻,并且建文帝曾在此期间离间朱棣朱高炽父子俩人,但朱高炽不为所动,由此可看出,朱高炽不仅拥有统御能力,也有危险时的定力与决心。

          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朱高炽未来的作为与他的性格拥有极大的关系,史书记载其性格沉稳,仁爱厚度,喜爱读书,礼贤下士。洪武大帝朱元璋非常喜欢朱高炽仁厚、博学的性格,但对于他一生都在征战的老父亲朱棣来说,无疑是不能摆上台面的,因此在朱棣的心中,关于储君这一个问题,他一直徘徊在犹豫不决之中,由于朱高煦与朱高燧的赫赫战功,因此朱棣也时常拥有另立储君之心。朱棣偏爱朱高煦、朱高燧,二人常年跟随朱棣出征在外,占据着朱棣的偏爱之心,朱高炽朱高燧二人曾串通宦寺希望谋权篡位,但幸好一位名叫胡濙的侍郎密疏朱棣,才使得朱高炽保住太子之位。

          朱高炽与另外两兄弟的最大优势可能就是因为拥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德皇帝朱瞻基,朱高炽虽然不怎么受朱棣的宠爱,但朱瞻基这个好圣孙确实朱棣的心头肉,朱棣对朱瞻基的栽培远远大于朱高炽,朱棣对朱瞻基也托付了很大的期望。另一方面,朱高炽曾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燕王世子,从封建传统的理论来说,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另外一点,明朝内阁的约束和中国的传统长幼观迫使朱棣不得不放弃立朱高煦为储君,朱高煦随朱棣南征北战,朱棣曾经答应立其为帝,但后来在众大臣的努力下,立朱高煦为储君一事也随之放下。朱高炽最后能成为储君的原因,史界大体上有两个观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对朱棣的束缚,二是朱高炽有个好老婆,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并且朱高炽的妻子张氏很得朱棣以及仁孝皇后的喜爱,朱高炽最终能被保全,张氏无疑是他的贤内助。

          朱高炽庙号为“仁”,以仁德著称,朱高炽上位之后,赦免建文旧臣,平反冤狱,废除苛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复兴儒学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炽上位之后曾想迁都回南京,但最终没能实现,朱高炽迁都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朱高炽和性格有关,朱高炽不喜欢战争,因此他对于开拓北方并无太大的兴趣,二是由于北方统治基础稳固,想返回南方增强统治基础,靖难之役之时,朱棣在南京大杀建文旧臣,导致江南士族记恨,统治基础不稳固,这也是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由于朱高炽的性格所决定所以朱高炽逆而行之,三是因为经济中心在南方的逐渐稳固,北方需要南方物资导致朝廷开支过大,以上三点是朱高炽决定迁都的原因,但后来因为朱高炽的病逝而不了了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朱高炽去世之后,宣德皇帝朱瞻基并未有迁都的打算与计划。

          朱高炽登基于公元1424年,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驾崩,此时传位遗诏到达北京,在大学士杨世奇、杨荣等人的配合下,加强京城防守,取消郑和海上远航,派遣王贵通镇守南京,停派云南交趾使团,这一切的调整都为了巩固自身的帝位,防止朱高煦与朱高燧二人。

          朱高炽登基改元次年为洪熙元年,可不幸的是,由于朱高炽身体有恙,一代仁君驾崩于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对的,没有看错,朱高炽仅在位十个月之久,却仅仅就是这十个月的时间,却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朱高炽在位仅一年,但却当了二十年的太子,二十年中,大部分时间在为朱棣监国,朱棣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他光芒的背后无疑掩盖了朱高炽监国十余年的功劳,因此朱高炽最后能在帝位争夺中夺取胜利,十余年的监国时间无疑是最好的帮助,他在朝中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政治环境,仅在位十个月的仁宗,无疑对明朝做出了突出贡献。

          洪熙帝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仁德至上,这位仁德之帝虽然以早逝的命运推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他为未来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永远被世人铭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永乐到宣德-洪熙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uj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