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认知”这个词有概念,其实是在两年前我开始思考以后要做什么的时候,当时我清楚地知道30岁以后肯定是不会做测试,但是依然没有方向,我去做什么。也开始会去看心理方面的书籍或者文章,那时候才开始真正接触到“认知”这两个字。开始反思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的规划认知,才知道人对事物的所有看法都叫认知。当时没有想到过思考过认知对一个婴幼儿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想到,因为生活中没有那个情境。那时候没有想到结婚生子。当自己有了这个认知以后,才会什么都联想到小孩子。
今天老师讲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在认知,并且每个阶段的认知重点不同,每个阶段都要跟上,都要去训练。
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不足,是家长的原因,不管他是先天还是后天,很多时候通过外界的干预是可以避免或者是治疗,一定是越早越好。上周六活动的时候,就遇到一个五岁的孩子,不会正常跟人交流,永远不看人的眼睛,不会说话,只会简单的几个字,轻微自闭症。其实就是后天父母过度保护,没有及时让孩子去说去练去爬去玩,做他这个年龄应该去做的事情,把什么都替他做完了。这个孩子先天没有问题很聪明。以前不知道,看到这样的孩子会傻乎乎的说,这孩子怎么有点笨,有点傻,看着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今天才知道有个更委婉地说法叫认知能力欠缺,认知发展水平低。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这样的儿童很多就是大脑发育迟缓,就像昨天那个九岁的男孩,但是不能说。
说正常的成年人对某一事物缺乏认知,可能是他不熟悉,根本不了解。但是他有正常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以后就能够对该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一个3岁及以前的孩子,如果他没有他这个年纪该有的认知,那一定是不正常的,有问题的,到七岁上一年级以前基本是可以定性的。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先天的,这个需要有诊断资格的医生进行诊断后确诊,发现异常后越早确诊治疗越好,千万不能拖,不要拖,错过孩子恢复的最佳黄金期,3-6岁是孩子身体大脑各方面发育的最佳期;另一个从家庭教育家长方面来考虑,是不是对孩子保护过度,因为你的行为遏制了他本应该本能够发育的很好的机能。
所以,当听到有人说这个孩子认知发展不太好,不够好的时候,要留意,这不是什么好的事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老师们真的就有遇见过因为父母的不了解在老师委婉地告诉他之后依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问题,不去采取措施,心里不肯正视这个问题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时机,一个五岁的孩子连基本的指令都听不懂,还没有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力好,让人痛心。就算后期再怎么去训练治疗,其实都没有办法恢复的很好的,能保持原状就不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