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问: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老实人”:他们遵循世俗的观念,日复一日地干同一件事,精益求精,也乐在其中。他们不知道尼采,一辈子也没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和自觉。应该如何评价这种现实中的“西西弗斯”与经过反省和自觉的“超人”呢?
刘擎答: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一生能保持自己的观念(无论是什么),做着乐在其中的工作(前提当然是不伤害他人,如果有助于人和社会则更好),这就是一种好的生活。那么,他就根本不需要进行“反省”,或者展开哲学思考。
这是一种质朴的“岁月静好”的人生。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恰当的态度是尊重,而且注意不要去打扰。如若是“唤醒”他,告诫他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敦促他展开反思,甚至让他阅读尼采,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冒犯。说侍轻一点,是“贩卖焦虑”;说得重一点,是“知识权力”的施暴。
但他开不是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是明知人生的荒谬、人生本无意义,而元谬地为自己创生意义),他的人生并不荒谬,他会感到自己的生沽是有月你有葱义的,虽然未必明述出来。但我相信,他能够讲出自己生命的故事,”许朴素,但很可能是有趣动人的故事。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有很多人能够维系这种质朴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没有艰辛和磨难,但它的息义框架是确定的和稳定的:并且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大约不会经历巨大的挑战
可是我怀疑,在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够维系这种朴素的岁月静好的生活,我知道一位木匠,他做了一辈子的家具,为自己的手艺而骄傲。但在他快 退休的时候,遇到了重大变故:因为他居住的城市有了宜家这样的大公司,他茹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被淘汰出局了。这位木匠的生活里掀起了一场波澜,他感觉“自己怎么会变成一个无用的人”。后来他找了一个门卫的工作,但再也找不回往昔的“精气神”。同时期,他开始读一些“鸡汤类的文章”,被它们打动,也开始关心人生意义的问题。
这则事例是现代性的后果。因为有了现代工业,以及现代化几乎无法避免的全球化,原先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难以维系了。许多人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需要重建自己与他人以及这个变动社会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去观察和发掘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别人是怎么过的?为什么有些人仍然能存活下来,还有些人甚至能过得很好?
于是,别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逻辑、价值和意义才变得与自己相关。只有当“他者”出现并与“我”相关的时候,“我的世界”才成为问题。也只有当问题出现了,反思才成为必要。无论自觉与否,这是避不开的。
这就是现代性问题,包括现代人心灵秩序问题的由来。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很久了,它现在正在占领最后“尚未被打扰的”角落。
你看,并不是对哲学的爱好、对高深的思考情有独钟,促使人们探究所谓人生意义。这种探究的必要性来自生活的波澜,以及在波澜中生命的体验。
当然,即使历经波澜,许多人未必愿意在求知与探索的路上走下去,走向自觉反思的生活。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既然已经启程,已经远至如今,不如再走一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