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如潮水逆流 唯独心声不息
文 | Grace
前段时间,上海某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正按照日常一般亮出各自相亲的条件与要求,其中有一组数据让人比较惊讶,采访问及大部分老人在找媳妇的时候会主动回避那些“海归女生”,给出的理由是她们见了太多世面,见识多了野心就大了,娶回家很难调教。反而,“海归男士”,有海外背景的男生特别抢手,而海归女生就是基本无人问津。
虽然现在是9102了,大部分人还是活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条框里。同理,目前读到博士的女生也出现很难找到对象,“嫁不出去”尴尬境遇,此处尴尬不是说她们嫁不出去,而是总是有很多人把女性物化,归属家庭的附属品,认为女性最大的人生价值在于结婚生子,而不是她给社会创造的价值本身。
就如中国一位知名的结构生物学科学家颜宁,撒贝宁在采访她的时候也犯下了同样“世俗”的问题,他问到:“您比较颠覆我们对女科学家的想象。”
颜宁立即反问:“你这是歧视,为什么女科学家前面一定要加个‘女’呢?”连撒贝宁这些高知男都犯下这些不知不觉在日常中歧视女生的无语问题。那么,我们平常老百姓呢?生活在你们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呢?那些喜欢嚼舌根的邻居们呢?那些爱说人闲话的无聊朋友呢?答案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在日常的每一天,绝大多数的女生都在社会里受到各种各样的性别歧视问题。
女性到底要奋斗到何种程度,才能不被性别、婚姻、生育等议题绑架?
颜宁她起初也非常在意别人总是称呼她“女科学家”,但是她做了几年博士后招生后发现,很多优秀的女孩在读到研究生或是博士的位置就突然消失了,这些女科学家都去了哪里?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然后,她在一次学院面试博士生的时候似乎找到了答案。有一位男老师像往常一样,每遇到女学生都会问一个问题:“请问你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每位女学生都有苦难言,表现得十分不知所措。颜宁立即打断:“你可以不用回答,这是性别歧视的问题,为何你们都从来没有问过男学生他应该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我的朋友是一位女医生,不好意思,请允许我在这里称她为女医生,她目前在广州一著名医院里做一位产科医生,我们时常走动聊天,她经常会谈到她的一位研究生同学,在研究生毕业后果断去了美国读博士,博士毕业后回国做了一位不错的牙医医生,她认为她专业知识过硬,具有很强的学术背景,在医学这条路会走得比较顺畅,满脸的羡慕。
而她呢,在研究生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事实上,当时她拥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去德国深造读博,研究产科方向的科研。但她当时已经谈恋爱了,按照家人的意思希望她尽早结婚生子。
“家里人已经觉得我读到研究生很不错了,在当时国内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医生工作,足够好了。”于是她选择放弃读博,即使她的导师百般劝说,希望她站在未来好好再考虑,但是她还是放弃了。
“挺后悔的,我就是热爱医学,我很喜欢每天在医院上班,即使有时一做手术就是十几个小时,不能吃不能喝,但是我的精神层面很幸福很满足,如果可以再选择,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在研究生毕业后就去读博。”她说。
这就是为何女性在越高的位置里出现的几率越低,因为年龄一到,考验她们的第一道坎就是结婚生子,承担着婚姻和生育的议题绑架。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科研圈,在商界圈,艺术圈,专业人士圈等都是越往高处的人,男士居多,女生居少。
就像颜宁谈到的:“生命如此短暂,要努力去扩展生命的宽度,多去经历和体验。”女性的边界应该要一点点地被拓宽,再一点点地打破边界,允许社会存在的多元性,女性的价值标准不应该仅仅只是结婚与生子。
“我不结婚,我不欠谁一个解释”。
“我不生育,我不欠谁一个理由”。
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一位女性过得好与不好,不要在意她的年龄,婚姻和生育,而作为女性本身,更不能以结婚生子作为自身的价值所在,这会影响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假如现在我们还在被道德绑架着,也许是因为我们女性本身还不够努力,再努力一点点吧,会看到曙光的。我希望当我结婚了,不会被追问什么时候生孩子;当我生孩子了,不会被追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当我生了两个女孩的时候,还是不断地被追问,你什么时候再追加生个男孩。
我又没吃你们家饭,管这么宽合适吗?!
- END -
■ 编辑排版|Jay,一切为了养老。
■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独立思考的人自会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