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合上整本书,抬起酸痛的脖子望向壁钟,已12点20分,我足足花了四个小时一口气把这本《故乡是潮汕》余下的180页全部读完。不是有什么特殊的任务,纯粹是舍不得放手。未曾如此用心去读一本散文书,以前一般都是只看到大半便放下,因后面的内容可预知。唯独此书能得我如此青睐,从节选的朗诵、到遇生字注音查解、再到笔记摘录部分的成语、优美句子等等!可以说做到不漏一字读完整本书,居然还发现某篇章节在编排中有错别字或加漏字的失误!
书的末页有关于本书的简概:本书是一本充满着浓浓乡愁的散文集,作者通过对故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回忆,创作了这一系列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的散文,潮汕的节俗、历史、人文在笔端自然流露。此外,作者还用潮汕文化的眼光看待潮汕以外的风物,写下了另外一些角度新颖的散文。全书既有浓郁的潮汕风情,又有满眼新鲜的世界风物,写出了一位潮汕游子走向世界的豪迈与目望故乡的缱绻。是的,正如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说起与一位读者的对话:"你是潮汕人,但是你在广州从事广府题材的写作,而你又写作潮汕文化,身又在广州,身悬在潮汕与广府题材的写作之中,对这两者之间会如何平衡?"当时黄老师的答复是:"保持以第三者的眼光切入。感谢广州,让我找到了潮汕以外的一个地方,我在这里以异乡人的眼光回望潮汕;感谢潮汕,让我在广州依然得以潮汕文化的角度观看世界。因为第三者眼光的切入,常常让我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新鲜东西。"
之所以对此书爱不释手是因为作者黄剑丰老师笔下的某篇文章与我有着很大的共鸣,可以说是与作者感同身受!他能把我从一个对潮汕文化一概不知的读者,带到了对潮汕地区的风土民情、美食、人物性格等等的了解过程产浓厚兴趣及增加所见所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童养媳》桂花嫂,又名蕃薯嫂,原于她是家婆用一袋蕃薯换来的童养媳。《老媒婆》罗姥姥的孤独凄凉晚年,曾经变戏法似的掏出一颗将融未融的花生糖给孩提时的作者。罗姥姥老年后的遭遇,人情的冷漠,让作者在她去世后对她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老屋纪事》中记述到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年少轻狂的作者和几个小伙伴在田地里偷材料煮宵夜,被大人发现后机智地说服大人和他一起"合谋"的糗事。《八月中秋烰朥饼》中则记载了作者的家乡在过中秋节时用来应节的一种类似广式月饼的食物一一朥饼的制作过程和含义等等。《梦里音容依稀在》里叔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作者与叔公黄梓生的相识相认相知到最终相差40多岁年龄的两代人成为生死之交,其让人感动不已的情愫不是我笔下三言两语能描述出来!在我成长的路上也曾经出现过一位我称为伯公的长者跟作者笔下的叔公有着惊人的相似,伯公给了刚出社会工作的我很多良好建议及教会我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能感同身受作者对叔公的怀念悲痛之情。《菩提树下的禅意》科普了我对菩提树的认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日久他乡即故乡》里讲述的黄氏认祖诗是每个黄姓子孙必背的认祖诗。诗歌所彰显的开拓精神与潮汕信奉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基本吻合。"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泥塑里的西关风情》则从作者初来乍到广州时在陈家祠偶遇的匠人雕塑师万兆泉一幅叫做巜戏无益》的作品说起,通过这些雕塑,看到了广州西关百年的民情风俗。万兆泉个人雕塑展是表现西关本土风俗的,但还是被称为"广州百年风情展"。西关,作为旧时广州一个最具市井风情的地方,其独特的风情习俗也代表了广州。其实,作者更意在弘扬一代匠人万兆泉的匠心精神!这是一个很值得鉴赏的人物记载篇。《粤韵声声恩宁路》午后阳光慵懒,骑楼寂寂,恩宁路的一户骑楼老屋传出的阵阵幽幽粤韵,让人顿觉时光倒流。从八和会馆成立到粤剧的根源地探究。作者向世人呈现了粤韵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寻找东山少爷》中作者曾与我在不同时光中漫步广州的东山旧区,从恤孤院路和寺贝通津一带到龟岗。其中给我们留下最具深刻印象的都是"逵园"这栋具有中西合壁式的建筑物,不同的是作者当初走进"逵园"时它正处于修葺状态,而我发现它时它已经开放供游人随意共赏。我把它美仑美奂的外表定格收藏在我的图片库里。作者当时身置其园中,想象着上世纪三十年代昔日居住在此园的东山少爷,在政坛军界叱咤风云的神韵。从而产生一种怀旧而雅致的心理,赫然让作者觉得自己就是那曾经飘逸的东山少爷。
…………
太多精选篇章不能一一道来,读一本书,读到一本好书是读者的幸运,感谢推荐者!在书的情节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学习到读者本身以外的更多知识点、甚至了解到各个不同区域的风土民情等,就是一本好书,一本奈人寻味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