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乡书社 温暖的家

家乡书社 温暖的家

作者: 淡泊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22-02-02 15:53 被阅读0次

    自从我的一段随意之作被“家乡之音”微信公众号发表后,我就留意上了这个坐落在龙城太原的武乡人之家—家乡书屋。只因才疏学浅,诸事多多,一直没能实地参观拜访。

    岁末年关一个下午,儿子郝晓东把我从午睡中叫醒,告知去城内拜访几个朋友和同学,让我同行。当时我睡意正酣,示意让他自己去。儿子却说:“走吧,去了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于是简单整理了一下,便随他驱车上路了。路上,他简要告诉我拜访同学状况,以及去的地方是“家乡之音”微信号编辑处。我立马振作,睡意一扫而光,期盼早点儿见到久已仰慕的地方。要知道,他们可是武乡学术界顶尖的文化高手,家长书屋汇集的都是武乡数一数二的文化名流,心里难免还是有点紧张。好在老了,又有儿子作陪,他是主角,我只见识见识就行了,于是下车后自然轻松了许多。

    家乡书屋在太原龙城大街省物资厅大楼上一个两间大的房屋内。人还没去,房门已开,屋外的墙壁上挂着“家乡书屋”四个大字。字虽不多,已给人暖意浓浓的感觉。走进屋内,诺大的办公室,除了两张办公桌和供来客坐的多个座位以外,所有的书柜里都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几乎全是涉及武乡的人文、自然、政治、历史的书籍和武乡籍各个时期杰出人物的自传。如:著名作家岗夫(原省文联主席,早期革命家)的诗作。武乡县原县委书记、省水利厅原厅长郝永和的自传等举不胜举。

    特别是桌上堆着两大堆厚厚的书稿,引起了我的关注,内心充满对作者的毅力才能、敬业的敬仰。后来才知这是安志伟博士数年校对的汉语词典手稿。此刻,我就像一头饥渴的老牛,闯进了一片绿草茵茵的庄园,贪婪地吃起来。拿了五六本书翻阅,只是时间紧,年龄已大,未能在短时间如愿所偿细致阅读完。

    片刻工夫,门外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门开处走进来一个衣着朴素、微笑稍胖的中年男子,一见面就十分热情地紧握我们的双手,问寒问暖。随后,儿子告诉我,这就是他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安志伟。现任山西省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博士毕业。热情厚道、待人热情的举动,给我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好感。喝着他一杯杯倒水,听着他娓娓动听的武乡话,我卸下了紧张拘束,就像回到家中见到自己熟悉的亲人、同学、朋友似的。我为我儿子有这样好的同学庆幸,有这样的朋友而自豪。

    谈话间,家长书屋主办人杨斌清和王效清两位武乡籍老乡如期而至。杨斌清见到我们,热情伸出大手紧紧的拉着,连声说:“欢迎你们的到来,家乡书屋欢迎每个武乡人,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寥寥数语,紧紧地握手,和蔼微微的笑容。顿时使我们彼此的陌生一下子烟消云散。谈话中我得知,斌清还是我的一个远亲,一个是儿子的同学,一个是远亲,更使我们亲上加亲。

    傍晚已到,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与休息,我们准备起身告别。然而他们坚决挽留,在室内留影,并希望在留言簿上留言。多年了,我没遇到这种场面,回想起下午的感受,我激动的写下“来家乡之音,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几个字。

    晚餐是在物资大楼对面的一个豪华饭店,室内华灯闪烁。坐下后,他们点了丰盛而又适合口味的饭菜。席间谈笑风生,各抒己见。杨斌青说到正题,介绍了武乡书屋的创办历程与目的。安志伟博士介绍了当下记录武乡个人口述史的情况。我认为非常好,历年来关于武乡历史、抗日战争宏大的场景与历代伟人的介绍已多。但是介绍人民群众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事迹还不多。趁一些老人还健在,搜集工作迫在眉捷,希望每个有志者积极参与,让武乡红色文化发扬光大。

    我认为他们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源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民间蕴藏着成千上万的感人故事,这是文人创作素材的最好的来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深深的为他们的精神与才能钦佩、敬仰。祝家乡书屋越办越好!

    于家乡书屋合影

    作者简介:郝三俊(左三)  武乡县退休教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书社 温暖的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rr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