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其实,大多数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满眼的求生欲,之后才是瞬间的黯然绝望……
从第一例开始,那么多年过去,我依然能感觉到那时的,无能为力。不再慨叹生命的脆弱,任何一个血肉之人都不会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离去……所以,这世上最让人受挫的,莫过于无能为力,尤其是对于一个医者来说。
而,《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从医者到患者角色的转换,感悟、思索更多、更复杂。他积极配合、应对病魔的侵袭,他也不想就这样早早地离去。所以,一个医者此刻理解了患者的愤怒、害怕、崩溃,接受事实却无法做到释然。确实,若不是这样的角色转换,是无法体会、走进患者真实的内心。从他是患者的角度,真实理解了医者与病患之间的沟通,还存在着的差异与距离。所以,他把文字记录下来的感悟,用以警醒世人。

作者是一个严谨而又认真的优秀的医者,最初的意气风发,来自于他苦行僧般的践行着喜欢的事业,以及深刻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价值。如今,这本书,他用文字来记载、表达他的思索、情感,字里行间,不只是对一个生命即将逝去的记录,更多是他对自己短短的从医经历的感触、总结,还有对这个世界留下的遗憾、眷恋、牵绊。

现实中,面对身体患病或出现意外,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医院,姑且不说医患关系,认知里医院就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可以治愈疾病,康复回归社会。但,医学技术也有各种客观因素所致的局限,也有所不能到达的病所,所以,医院也不是都能起死回生的地方。所以,纵然家财万贯,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医院也可能拉不回那条生命。所以,没有了健康的身体,甚至终止了生命的活力,一切奋斗的都不能再享受,还要与病魔作一番痛苦的斗争……如此,人生的价值有何意义?何为圆满、何为成功?有多少人生不留有遗憾?又有多少的遗憾可预知、能补救或挽回?多少遗憾终究是被留下……

这本书,我前年第一次看到,就被深深的触动,面对疾病死亡、生命意外的意义,其实作为一个医者我比常人有着更多的感悟。但看到一个曾经优秀的医者,从一个患者的角度留下的文字,感触让我更感深刻,他热爱学习、生活、也热爱工作,如今也遗憾没有珍惜与家人孩子的时光。这是一个悲剧,但觉悟的他,又把他短暂的生命拓宽了许多,这恐怕是许多常人所没有做到的。
保罗有着一颗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灵魂,本该继续奋斗在医者的角色里,却奈何命运无情,不得不与病魔作斗争。他喜欢神经学,也喜欢文学,他的文字让人觉悟沉重,警示珍惜当下的拥有。他的文字也让更多的医者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探索着如何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无助的眼神,积极配合治疗方案,有质量、有尊严地延长生命的时长。

人生本无常,要把无常当平常。疾病缠身行将就木时,后悔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珍惜拥有,爱护身体,享受快乐健康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