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阶段,几乎每个学生都不会只看课本和完成老师作业就了事,我们总会去找几本课外习题来做一做。为的是补充知识,学得更多,能更好应付考试。
但是到了自己找书来读的时候,却只是孤立的看这本书,很少会想到找另外一本书来补充印证,或者不愿意去花费这样的功夫去翻阅对比。
这样做往往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并且,这种负面效果会影响你的认知和判断。
1.缺乏相互印证容易让你受到误导
大概三四年前,我读了《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当时读完了觉得收获挺大,最近无意中翻出了这本书,但脑海中只出了一个三角形,一句“结论先行”,就再无具体印象了。可见我第一次是没有读懂这本书的。我打算重读一遍。
而这一次重读,我刚好同时在看《简明逻辑学导论》,于是发现第一次之所没有读懂《金字塔原理》,是因为很多基本概念我不清楚。
比如,《金字塔原理》在阐述什么是演绎推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人们通常将演绎法解释为具有三段论的形式——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到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但是,使用这种属于解释写作中的演绎推理过程反而容易使人迷惑,因此,我将不使用三段论的术语。
我将演绎推理过程看做需要完成以下3个步骤: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
-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WHAT?
讲真,无论是当时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重复读了这“不容易使人迷惑”的解释,三遍,我还是无法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再看《简明逻辑学导论》是怎么定义演绎推理的:
如果结论确实严格必然地从前提得来,该论证就清楚地是演绎的。
这样一对比,谁说得更清楚?而且,你会发现,这两本书说的不一样啊。这可是个重大的发现。
接着,《简明逻辑学导论》中说演绎推理有三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基于数学的论证、从定义出发的论证、三段论。
其中,三段论又分为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
在这样的一个对比阅读中,我才弄明白,《金字塔原理》所说的演绎推理,只是逻辑学上演绎推理三种形式中的一种,而“不容易使人迷惑”的解释,其实所指就是直言三段论。
如果我没有接触过逻辑学相关书籍,我当然是不知道什么是演绎推理,那么对演绎推理的理解,就只能源于《金字塔原理》。
虽然《金字塔原理》中对演绎推理的定义说明不算是错,但是,会对不懂的人造成迷惑和误导,我会以为这就是演绎推理的全部,成为了那个摸象的盲人。这种一知半解或者说是误解,会成为你接触新领域理解新知识的掣肘,那样又会带来更多的一知半解和更多的误解。
2.寻找什么样的书相互印证?
既然读书需要相互印证,那么该寻找什么样的书来印证?
万一另外的那本书也有错呢?怎么保证相互印证的效果?
最好的方法是,寻找你阅读的那本书所在领域的、阐述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具有权威性的书籍。比如我阅读《金字塔原理》,就去找《简明逻辑学导论》。
因为知识的分布结构,就像一棵树,有些知识是树根,有些知识是叶子,叶子衍生于树根,当我们知抓住了树根级别的知识,就能轻松处理叶子级别的知识,而且是可以处理很多很多叶子级别的知识。
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就属于树根级别的知识。
哪些书会有树根级别的知识?比如,这个领域里,大学专业学习的教科书,而且是那种经典的、再版了很多次的教科书。这些书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教学的检验,内容不偏门,文字不浮夸,并且适合入门,深度和难读恰到好处。
还有,就是经典著作。
不是时间太快,而是生活太匆忙。
将时间花在慢阅读上,有时反而是最实际的成长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