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留学生涯告一段落后,我开始反思。
不仅反思自己在波士顿四年的生活和学习,也反思国内留学热背景之下,那些趋之若鹜和嗤之以鼻。
趋之若鹜的,是语言学习。
在各类培训机构的宣传之下,语言不通则寸步难行已经成为了共识,并且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付出金钱和心力去恶补。
学习语言当然没有错,但它只是基础而并非全部。
还没有踏出国门的朋友,也许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但如果你经历过空有一口好口语,但在外国朋友聊天时插不上话的经历,那么相信你一定会像我一样来反思的。

嗤之以鼻的,是日常社交。
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海归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之下,已经没有了多少吸引力。
于是更多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毕业就留在当地。
谈起社交,很多人摇头,觉得自己应该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毕竟只有比别人多努力一点,才能机会多一点。
2014年,我高三,直接选择略过国内的高考。但日子并没有更轻松,反而更紧张。
因为早早就确定了要去美国,所以一直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虽然我没怎么做过高考模拟,但我一直认为,我的留学准备比高考备考还要难。
在我搭上飞机,带着时差来到波士顿之后,有一种梦想实现的感觉。
我要试试我苦练一年的口语。
我在机场向工作人员问路,尽管我早就已经查好了路线。
我在餐厅和收银员攀谈,尽管我知道她会说蹩脚的中文。
如此等等,自我感觉良好,我觉得自己过去一年的口语专项训练没有白练,因为效果很明显嘛。

带着迷之自信,我进入了课堂。但第一节课结束,我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样,沮丧情绪蔓延到了下一节课,然后一整天闷闷不乐。
终于捱过了一周五天,我有机会在周五的晚上缓缓神,这时我才发现,我在口语练习中准备的那些词汇,在生活中基本都用不上。
我偶尔收集到的那些俏皮话,也基本没有机会说。
被无情的现实打败,不过好在我学习能力还颇强。利用周末两天,对过去一周课程中遇到的专业词汇进行了扫盲,然后预习了下一周的课程。
连续两天,每天13个小时,我把自己丢在医学专业词汇的浩渺大海里,拼命往岸边游。

周一,是检验成果的时刻了。
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整堂课听下来更顺畅也更有收获,我还在课上主动发了言。
当时同样来自国内的几个同学,还着实往我这边看了很多眼。不知道是羡慕还是羡慕。
一学期下来,各个课程我都能从容应对,并且在测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就在我以为只要肯用功就能把一切搞定时,我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麻烦,一个困扰我四年的麻烦。
当我在功课上越来越轻车熟路,有更多时间去社交时,我才发现,我的短板不在于口语、不在于专业学习,因为这些都被我的一番努力搞定了。
我真正的短板,是对常识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多。
在每年感恩节的聚餐中,同学们都会聊起NFL的感恩节大战。
从比赛传统聊到历史上的球员,再到如今各个球队的实力,纵横捭阖、争论激烈。
来自美国不同州的同学们甚至为了一场比赛,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当时七七八八了解了一些,觉得能应付得了大部分闲聊。
到那时才发现,自己所了解的那些知识,不仅基础而且过时。
虽然从那之后,我会时刻留意体育新闻,并且培养对于橄榄球和棒球的兴趣。
但由于实在无法热爱,所以总是浅尝辄止,每次聊到这个话题只能当听众。

随着这并不怎么伤大雅,但我觉得如果我懂得多一些,也许能够交到更多朋友,收获更深刻的友情。
现在回想起那句“要融入美国,得从体育入手”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但同时,也意识到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它关系到教育传统、关系到社会氛围,并非简单参与或者深入交谈就能够无缝对接的。
它需要我们在做留学准备时,把它列入到计划中,真正认真地去了解。
体育如此,其它常识亦然。最后我想说的是,留学生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不断努力。(我的个人公众号:laorennihao)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