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微反应》摘要(上)

《微反应》摘要(上)

作者: 王家胖丫头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17:02 被阅读41次

    有利益牵扯的时候,没有人会随便跟你说实话,语言是交流信度最低的信息通道,对方的一切真实想法要靠自己判断。

    第1章 专业十问入“微”门

    问题1:什么是微反应?

    反应也是当事人对自己内在情绪和外显行为的失控,只是失控的时间很短,反应形态也小,而且当事人通常会迅速用行云流水般的掩饰行为一带而过。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不经意”(not made by choice)的小反应,是那些当事人没有在意,或者没有能够完全掩饰住的微小反应。这些微小反应的背后,通常都是强大的习惯、情绪,甚至是生理需求在下命令。一旦看到这些有规律的反应形态,就可以开始推导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和认知了。

    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瞬间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不受思维控制的。

    但你的大脑其他区域以及大部分神经系统不会思考,它们会因为这样的刺激而产生恐惧类情绪,然后引发身体做出对抗或逃跑的准备。这样的反应在小朋友身上特别明显,因为小朋友的社会知识少,更接近小动物的天然反应。

    问题4:为什么“单向表达不分析”?

    如果一个人从头到尾都是在自主向外表达信息(单向输出),那么他所表达出来的所有信息,包括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甚至是非常微小的握拳、呼吸变化以及躯干的俯仰,都不能作为依据进行微反应分析。大动作不行,小动作也不能分析,这是为什么?因为那些即使非常微小的细节,也不是反应,而有可能是提前准备好的“表达方案”。

    我们只分析“反应”,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首先由我们实施刺激源的刺激,然后观察对方在接收到刺激源信息之后的瞬间反应。越是突破对方心理准备的刺激源,越能够起到引发反应的作用,我们称为“有效刺激”。

    问题5:微反应能干什么用?

    微反应能干什么用?挖掘那些当事人有意或无意隐藏的“真实想法”。微反应不是只能用来测谎。它可以适用的领域,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场景。只要是人和人打交道,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搭讪的陌生人有没有恶意和阴谋?相亲对象看起来不错,要不要用心?男朋友支支吾吾的背后到底什么情况?满脸忠诚的下属是否可以信任?城府很深的老板究竟是什么态度?

    心理应激微反应只分析行为人的应激反应,也就是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这就要求,必须先有刺激源,然后才可能开展分析。

    eg. 嫌疑人此刻双手十指交叠,舒展身体后将躯干靠在椅背上,双腿叠放并轻微伸展,脸上显现出一丝轻蔑,但还不到厌恶的程度。尽管嫌疑人没有说话,但是我们通过对微反应的分析可知,他给出了如下反应:①十指交叠是较高的自我控制姿态;②舒展身体和躯干倚靠是心态放松的外在表现;③双腿交叠和晃动,是优势心理的外在表现;④轻蔑表情,映射了内心的优越感和否定评估;⑤不说话,是社交反应,明确表达了嫌疑人不想回应的决定。而这一系列的反应,都源自于案发照片和侦查人员的评价。什么人会在这样的刺激源之后,出现轻松、优越和否定的主观认知呢?有一种逻辑解释得通,这些案子不会增加他的罪责,所以轻松;作案手法和结果不如他自己认为的水平高,所以他会轻蔑。如果这种因果关联成立的话,那么这名嫌疑人的嫌疑程度就会大幅提升。尽管他没有用言语回应,并进行了自我抑制,但流露出来的情绪反应,还是提供了重大的侦查线索。因为,这两种情绪反应,不会同时出自一个无辜之人。

    问题7:为什么人类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皮层的作用是:“想明白,做出来,说出来。”皮层控制的行为最容易做假,在观察是否说谎的时候最不能相信。 全身所有的骨骼肌运动,都是可以被皮层准确控制的;说话之前思考的内容、说话时声带的震动,也是可以被皮层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微反应的体系里“单向表达不分析”的原理。

    比如:惊讶了,就要多看多听多感受,用以判断刺激源的利与弊;厌恶了,就要远离或者排斥,用以减少和阻断负面刺激源的持续影响,但不值得战斗;

    愤怒了,就要动用体力和脑力去斗争,消灭和减少刺激源对自己的利益威胁;恐惧了,就要躲藏或逃跑,保证在无法战胜的前提判断下,还能继续生存下去;悲伤了,就要接受这个结果,不再无谓地浪费体力和能量,放弃对结果的挽回;愉悦了,就花费好大的能量来笑和兴奋,尽快平缓积极刺激带给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也正因此,我们才可以通过解读情绪反应,来推导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和认知。综上,人类在受到危及生存和繁衍的威胁时,应对刺激的处理机制会退回到动物的水平。 在这种时候,人的动物性反应将取代人的理性“做作”而获取控制权,通过种种微小的反应,将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展露无遗。

    研究微反应的任务,不包括评价恶与不恶,只是希望找到表达与认知之间的差异,以及这当中存在的规律。

    基线,是指行为人不“装”的时候所具备的行为特征 。

    无论是平静态基线还是情绪态基线,都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表情的五官形态和位置;呼吸频率和幅度;声音的频率和音量;脊柱弯曲的形态;头和下巴的角度;手的习惯性位置和动作;站姿和坐姿;双腿的姿态和角度;有没有突出的常态动作,比如抖腿、晃脚等等。

    实验结果非常能够说明问题,87个被试,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三次表演完全一致,虽然只有一句话要说。即使控制力特别好的人,也会在第三张图出现之后,出现明显的反应延迟、注视时间加长、表情肌肉变得僵硬少动、呼吸控制加强。


    第2章 微反应

    重要的四经八脉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是指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后,所做出的不经意的反应动作;它可适用的领域,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场景。微反应,人人都逃不掉!

    死板的公式没有逻辑,而谎言的辨识必须找到内在的逻辑才可行。说谎行为是“认知与表达不同”的简称。要想确定一个表达是谎言,必须要找到和证明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与其表达内容不同,这就是辨谎的内在逻辑,“认知”和“表达”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并且必须存在矛盾。

    公式化的辨识,没有逻辑,把一项标准加载到所有人的身上,忽略了大样本人类个体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所以才会出现这么难看的结论数据。


    第3章 不怕,不怕,我能行——安慰反应

    人在受到批评、压力、否定等负面刺激时,经常无意识地表现出一些寻求安慰的身体微反应,以减缓内心的不适感。当这些细微动作出现时,说明这个负面刺激源非常重要,具有继续深挖和分析的价值,也许能成为获取真相的关键线索。

    解读意义: 安慰反应映射了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行为人心理出现不适感,可能是慌乱、紧张、尴尬等,但尚未到达害怕到不知所措的冻结程度;第二个要素是行为人在努力地进行自我调整,希望恢复到平静态。

    3.1 视觉安慰

    不过,有两条规律是不会打破的:一是从东西的角度讲,所见之物一定是良莠俱存,本事再大的人也不能掌控;二是从看东西的人的角度讲,一定是喜欢看喜欢的,不喜欢看不喜欢的。所以,如果行为人愿意看,说明他喜欢;如果他视线躲开了,说明他不喜欢。

    视觉安慰反应的逃离没有一定的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共同之处是把视线从负面刺激源上移开。

    美国的某位学者还特意通过电视剧将自己研究的结论表达出来,他认为“人说谎的时候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会出现视觉逃避,而更多地会看着对方,以便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否相信了谎言)”。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统一的结论。

    3.3 口唇安慰

    在面临压力的时候,人会使用一些针对口腔和嘴唇的行为进行自我安慰,像吮吸手指、咬指甲、咬铅笔、吃糖果,以及吸烟和吞咽口水等。因为这些动作可以通过口腔或相关器官来告知自己的神经系统,“不要怕,没关系,我在吃东西了”。

    3.3.1 嘴唇的动作

    紧张的时候,神经密布的区域血液会加快循环来提供更多能量用于消耗,随之而来的是温度提升造成皮肤表面水分流失较快。嘴唇就是这样的器官。

    咀嚼和吞咽的动作直接把“吃”的信息反应给中枢神经系统,有东西吃总是好的,因为有东西吃意味着不会挨饿、可以生存。长期的进化,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对“吃”这个动作总是很满意,见到它很高兴。

    不过,犬牙之间的摩擦,传递给中枢神经的潜台词就是:我是捕食者,我在撕咬猎物(食物),不用担心,一切都在掌控中,我处在强势地位。因此,这个动作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因受负面刺激而产生的神经紧张状态,让被测试人感受到安慰。

    3.3.3 吞咽口水

    吞咽一次口水,尤其是没有口水(或者口水不多)的时候,整个吞咽动作还是比较复杂和费力的,因为它牵扯了口腔、舌头、喉咙以及你感受不到的食管的多器官运动。被测试人在受到负面刺激时,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这组复杂动作来获取安慰。但是,如此复杂的多器官联动动作,可能并不为行为人所感知。吞咽动作暗示中枢神经系统:“我在吃东西了,我已经把东西吃进去了”,从而试图缓解紧张的神经系统。

    但事实上,能引起吞咽口水动作的情绪,绝不仅仅是恐惧,还可能是性兴奋、食欲等原因,所以必须要结合引发吞咽口水的刺激源来判断这个反应的归因。

    3.4 肌肤安慰

    在安慰反应中,视觉、听觉、口唇类的安慰反应都是名副其实的“微”反应,而最大量出现的明显行为,是针对肌肤的安慰动作。这些明显的大反应出现的时候,行为人自己并不知道,具有宝贵的可解读意义。

    临床医学已经证明了心情不好会影响皮肤健康的事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发生内分泌功能失调,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这些物质会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

    尴尬的时候常见挠头皮,实际上是针对头皮的安慰反应。

    整理发型女性还有一种独特的安慰反应,双手把脑后的头发束起,向后撩动,甚至重新整理一遍发辫,以缓解情绪,自我安慰。

    本章总结

    安慰反应具有两个必要特征,一是动作和言语表达无关,没有辅助表意功能二是动作能够让行为人自己感到舒适。


    第4章 注意,千万别动——冻结反应

    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会在第一瞬间减少或停止动作,并尽可能收缩身体,以便收集信息、减少痕迹并判断对策。看到这些微小的反应,可知对方心态大幅减弱,呈现害怕状态。

    标准吃惊的潜台词是“啊?”后面这种吃惊的潜台词是“嗯?”(内心:他怎么会知道?或者,他怎么问这个问题?)其实,后面的皱眉反应,表现的是继惊讶之后的不悦或者厌恶。

    惊讶的那一瞬间,是神经系统集中全部能力处理复杂信息的救命时间。

    4.3 怕:跪叩求生

    跪下,膝盖着地,能够降低重心,防止头和躯干在意外过程中严重摔伤,但另一方面则不能逃跑,不能攻击,完全地消极等待;叩首更妙,把头直接放在地上(已经最低了),还要用手挡在脑后(这个动作后来可能被礼仪改进了),保证不会出意外的危险。而且,通过这一跪一叩,还完美地把胸部和腹部以及生殖器等要害部位全部藏好,避免了最脆弱的地方受伤害的可能。

    4.4 先惊后怕

    不动可以收集信息,不动可以减少痕迹,收缩可以减少伤害。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还不能确定伤害来自何方、会伤到哪里,身体最直接的反应不是逃跑,而是停在那里不动,并呈现出收缩姿态。

    小结

    当对局面没有掌控感,没有安全感,担忧(害怕)被否定、不够自信等心态下,会出现手的冻结反应。一旦被测试人出现这样的反应,就说明其心理呈弱势变化,不但没有进攻趋势,甚至连防御心理都很弱,处于谨慎到害怕之间的状态。

    4.5.2 脚的冻结反应

    站姿中最常见的脚的冻结反应,是双腿并拢挺直,肌肉紧张。在明知不能逃跑的状况下(如果能逃跑,则会出现在第5章中讨论的准备逃跑的起跑姿态),比如受训或挨批时,神经系统受到负面刺激后,不敢做出指令让双腿大剌剌地叉开站立,或者做出完全无所谓的松弛站姿,而是命令双腿紧张地并拢站直,一动不动地承受着接下来的刺激。

    本章总结

    解读意义: 看到冻结反应,可知对方心态大幅减弱,呈现害怕状态。冻结反应具备两个特征,动作频率降低和幅度减小,也就是变少和收缩。完全冻结就是所有动作停止,同时身体呈现收缩姿态。收缩姿态的典型动作包括:耸肩、脊柱弯曲、双手拘束、双膝并拢、双脚踝并拢等。

    动作幅度减小甚至收缩的原理是,在进攻力度、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把身体面积收缩变小,把重要器官收缩在内保护起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减小。100支箭射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射中100支,射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就只能射中1支,这是基本的物理规律。


    第5章 爱则亲,恨则逃——爱恨反应

    5.1 逃离反应

    在弱肉强食的野生时代,人类始祖的生存法则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面对强大的食肉动物,保命的最佳法则既不是等,也不是打,而是逃。

    我们首先将逃离反应分为两个大的类别:恐惧性逃离和厌恶性逃离

    1.逃跑前的准备工作

    此想要逃跑,至少要做好两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准备工作:呼吸(详见第10章:呼吸反应)和血液循环(运送能量物质)。

    ①脸色

    我们常常会听说“当时脸都吓白了”这样一种反应。恐惧怎么会让脸变白呢?其实这就是典型的逃离准备阶段的反应。人接收到负面刺激,产生恐惧等高刺激力度的情绪,血液循环会自动将更多的血液从全身其他位置抽离出来,输送到逃跑用的下肢中。同时,下肢中因为血液增多,会出现肌肉紧张、兴奋,有可能看起来轻微颤动的反应。

    ②体温及其他

    比如心跳加速(加快血液运输),体表温度降低(血液的抽离),头脑一片空白而反应迟钝(中枢神经耗氧量降低),语言中断增多(同属缺氧反应)等等。如果被测试人出现了上述某些反应指征,可以判定他对刺激源所持的心理状态是害怕并决定逃离。

    (2)为逃跑调整姿态

    ①坐姿调整

    被测试人如果遇到有效的负面刺激,可能会随即收起二郎腿,将双脚一前一后摆好(不是并拢,如图),同时挺直上身。

    图5-2 二郎腿变成一前一后

    图5-3 手撑住身体

    情绪如果是紧张、恐惧或者尴尬的话(注意没有惊讶和愤怒),他的眼睛是不会盯着刺激源看的(惊讶和愤怒则会盯着刺激源),而是悄悄地打量整个测试环境,试图找到可能的逃跑路线。

    2.明显的逃离

    受到惊吓之后,用跳的方式向后撤离,就是我们常说的“吓了一跳”。吓了一跳没有垂直跳起,更不会向前跳出去,毫无疑问都是往增加距离的方向撤退。

    这是因为,所有的动物都明白,只有拉开和刺激源之间的距离,才可能保全性命。

    5.1.2 厌恶性逃离

    与恐惧性逃离不同的是,厌恶性逃离映射了行为人不认同、不接受的强势心态。因为厌恶而做出的逃离动作,多缓慢持重,且敢于用视线、胸腹面和双腿的夹角,正面迎接刺激源。恐惧性逃离则缺少这些直面的勇气。

    5.1.3 隐晦的逃离

    虽然躯干轻微后仰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但是毕竟是在受到负面刺激的时候出现了头的远离。

    1.视觉逃离

    视觉安慰的目的是减少接收负面刺激,从而使神经系统压力不再持续增加,是比较被动的,可以用白话表示为“我不要再看了”;而视觉逃离则是担心过多的视觉接触引发出新的负面刺激,可以理解为“怕被人看穿了心事”,属于相对比较主动的措施。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视觉安慰反应一定是离开负面刺激源,找寻好的视觉信息,比如自己信任的人;而视觉逃离反应则不一定是将视线从负面刺激源上移开,很多时候仅仅是被测试人不希望被关注、被看穿的自主反应。从表现来看,视觉逃离更多地表现为“视线漂移不定”,一般可以作为心虚的表现。

    5.2 亲近反应

    标准的拥抱动作,有两个必要构成条件:一是身体正面(胸腹面)贴在一起,距离近到不能再近;一是手臂要搂住对方的身体并向自己一方用力,做出再近一步缩短彼此间距离的努力。

    违心拥抱的典型特征,就是不符合标准动作的两个必要构成条件:躯干距离和手臂用力。

    第一种违心拥抱的表现,是对躯干胸腹面的距离控制。

    第二种违心拥抱的表现,是双臂用力将对方拉(搂)近的力度过轻。

    逃离反应逃离反应的显著特点,是面孔远离刺激源。负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远离的距离就越大,二者成正比。


    第6章 傲慢与谦卑——仰视反应

    人在潜意识里仰视和敬畏比自己大的东西,也会让人在比拼的时候把自己塑造得更高大,哪怕只是仰头、抬下巴;而把身体放低则是表示礼貌、谦逊以及服从。

    6.1 仰视反应

    6.1.1 傲慢

    头是身体的指挥官,指挥官自己觉得高于对手了,这个仗才有信心打。

    图6-3 争斗时的头抬高

    傲慢和不屑是一种情绪的两种外在表现。他们的动作反应非常近似:头向后仰,下巴抬高。因为下巴抬高了,双眼的视线自然会呈现为自上而下的审视,所以常常是上眼睑(上眼皮)顺其自然地遮住一半眼球,作居高临下状。

    6.2 负仰视反应解读意义: 看到负仰视反应,可知对方愧疚、难过、无力感,出现弱势心态。

    与抬头的自我拔高相反,低头表示让自己低于对方,常用于表示礼貌、谦逊以及服从,包括诚心服从和委屈的服从。在应激反应下,如果出现不经意的低头,则可以判断出内心的服从,不论嘴上是否认同。

    如果低头的同时,脊柱保持直立状态,则多为表达服从的社交行为。

    6.3 四种握手方式的不同含义

    握手礼节的来源会更有趣一些。最初的握手并不是出于礼貌,而是为了证明彼此之间没有手持武器

    握手礼更可能是出现在不具备如此复杂社会阶层关系的古代西方社会

    第7章 这是我的领地——领地反应

    解读意义: 看到领地反应,表示对方出现统御和控制的强势心态,非常自信且有掌控感,承压能力强。

    领地意识,代表着对内的权威和对外的拼死防御,主要表现为四种行为特征:在自己的领地内扩张、松弛、挥洒,领地遇到侵犯,则拼命自卫。

    7.1 扩张

    7.1.1 领地的建立:手和臂常见的姿态有三种:

    图7-1 用手建立领地最明显的,也是明星或者明星的保安们常用的,就是一种动作——阻挡。有手拉手的人墙阻挡,也有直接将手臂直直伸出、挥动,但没有进攻意义,只是为了保证有必要的空间而做出的动作。

    图7-2 手臂建立领地第二种是将双臂轻微张开、向下,一般配合捏紧拳头,俗称扎着膀子。

    第三种是将手臂交叉,抱在胸前。如果做动作的一方是身材魁梧、上肢粗壮的人,一般不是出于防护心理,而是威慑心理。

    7.1.2 领地的建立:脚和腿1.坐姿时大腿的角度

    在坐姿状态下,两条大腿并拢是吃力的状态,如果心态减弱成为害怕的状态,则是我们讨论过的冻结反应;最为自然的状态是双腿分开,呈接近30度角左右的小锐角,两条腿的肌肉完全不用力,自然而然形成。

    如果大腿间的夹角夸张地敞开,则表达了强势的心态,首先通过肢体扩张建立了自己的领地(夹角的笼罩范围),也表明行为人敢于用自己的胸、腹、生殖器一面迎接来自这个领地的所有刺激源。

    2.站姿时双脚的距离

    图7-7 电梯中不同站立姿势表明不同地位和感受

    在电梯里观察乘梯人的不同站姿,可以大致上判断这些人之间的地位差异和心态差异。 一般的小职员由于长期被指挥,甚至长期被批评,所以双脚基本上并拢站立,不敢占据有限空间中的太多地盘;地位较高的管理人员或者老板,则会自然地采取舒适姿势站立,但在拥挤的时候,则有可能叉开双脚,本能地占据更多的领地,凸显自己的统治权,也保证自己不受过多的侵扰(侵扰可以是别人的味道、呼吸、夏天湿粘的触觉)。当然,也有可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如图7-7,过于随意地用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翘起,这种姿态纯粹为了舒服。

    7.2 松弛

    7.2.1 炫耀

    走路时晃动身体,就是炫耀反应的绝佳案例。

    普京所代表的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像他的军事实力那样名列前茅,但由于其军事实力的强大和可怕,俄罗斯还是世界上具备重大影响力的大国之一。军事力量和动物的尖牙利爪性质相同,因此领导俄罗斯的普京也具备某些野兽的气质,爱柔道、爱开飞机都是很好的体现;走路时腰部以上到肩部的轻微晃动,也体现了这种充满原始力量的风格,在世界各国领导人中,他是颇具特色的。相反,美国总统因为国家的强大经济实力和选举制度的浸淫(说话办事必须绕圈子、搞平衡),则很少出现这种“野兽风格”,更多是一副貌似普通人的幕后高人的范儿。

    7.2.2 不紧张

    判断抖腿是什么意思,需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谁在抖?他平常抖吗?这叫基线。2.什么时候抖的?平常一直都在抖,可能是习惯,可能是演戏,没有任何判断价值。平常不抖,在关键问题上突然开始抖,这个抖动有价值。3.抖得明显吗?在KTV和饭店的抖腿不会偷偷摸摸,本来就冲着快感去的,必须抖起来!但是被谈话的时候微微的抖动,而且本来不抖!那么这个抖腿就是我们要找的微反应破绽。

    如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洋师傅庄士敦在《我在溥仪身边十三年》中所描述的那样:“西边的侧门每天都开着,供那些在法定的时节允许入内的人出入,如像王公贵族、皇帝的教书师傅以及内务府大臣等。所有进入紫禁城的人都得步行,除非他获得‘赏紫禁城骑马’或‘赏紫禁城坐轿’的恩典才可

    以骑马或坐轿。R.K.道格拉斯博士说道:‘在这块神圣的禁地中,得到皇帝‘赏紫禁城骑马’,对于大臣们来说是一种最高的荣誉’。但与骑马相比,‘赏紫禁城坐轿’则是更高的荣誉了。这种‘赏紫禁城骑马’或‘赏紫禁城坐轿’的恩典,有时也为皇室的某个重大庆典而临时赏给大臣们享用,至于那些长期享受这种恩典的人就更为荣耀了。他们在自己住宅大门的上面高悬‘赏紫禁城骑马’或‘赏紫禁城坐轿’的木牌。大多数亲王、贝勒及少数几个皇室成员享有‘赏紫禁城坐轿’的恩典,而他们的儿子和地位较低一些的皇室成员则是‘赏紫禁城骑马’。皇帝的授读师傅们的地位很高,经常是‘赏紫禁城坐轿’。

    比较典型的松弛状态,是眼神不呈现犀利和集中,躯干或倚或靠寻找支撑,二郎腿或舒展腿,行动自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反应》摘要(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ts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