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与苏轼共度这个夏天(2)

与苏轼共度这个夏天(2)

作者: 给丘吉尔做饭 | 来源:发表于2024-05-10 00:00 被阅读0次

    【原创】

    今天读的这首词,一种说法认为作于元祐二年丁卯(1087)四月,另一种考据认为作于元丰五年壬戌(1082)正月。

    如果是1087年,就应该写于东京,即汴梁(开封);如果是1082年,则苏轼在黄州,那年还写了著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

    而如果是正月,就不应该归入“夏天”的专辑。

    Anyway,时间、地点都不重要,这首词无关风月与风景,它其实应该归在“音乐”专辑中。

    这是一首写听琵琶的词,与《琵琶行》同题材,只是不走叙事路线,完全写听到的音乐声。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櫽栝,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前面的序言说得很清楚,此词改编自韩愈的《听颖师琴》,准确说,是听颖师弹琵琶。——不走叙事路线是有道理的,毕竟眼前没有坐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琵琶女,只是为在福建的朋友章质夫家庭乐队的琵琶声部填了一首词。

    韩愈《听颖师琴》原诗是这样的: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音乐是苏轼的短板,早些时候,写诗作词也都是他的短板。他是在高考结束成功晋级之后,发现诗词的使用场景很多,才半路出家现学的。

    由诗改词主要是为了能合乐,便于演唱。音律我不懂,字面上看,苏词比韩诗要简练,形象鲜明,整体又保留了韩诗的内容和意境。

    我尤其喜欢苏轼写的“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一句,把原诗中一个相对模糊的群体印象具体到一名李白诗中“千里不留行”的侠客。

    接下来一句“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显然,音乐在此处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从听觉和视觉来感受,这里都是稍作停留,未完待续的意思。

    比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这样的停顿描述为: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停顿之后,音乐又迎来一波高潮。

    韩愈的原诗是这样写的: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白居易《琵琶行》描述的音乐也有类似段落,他是这样写的: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苏轼写的是: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曲子,但大约起承转合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总之这里让我想到白居易写的乐曲收尾: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顺便说一下,韩愈也是音乐玩家,他也曾经为古琴曲《幽兰操》填过词,原本词曲据说都是孔子作的,韩愈只是增加了歌词来“唱和孔子”,歌词如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1500多年后,当代中国导演拍电影《孔子》,片尾的主题歌就用了韩愈写的词,由王菲演唱,的确有吹气若兰的感受。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虽然今天无缘得听,但他另一首《水调歌头·中秋》可是有现代作曲家谱曲,邓丽君、王菲都有传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苏轼共度这个夏天(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xs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