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回家,远房的嫂嫂希望我跟正处于青春期的侄女聊聊天。原因是孩子马上初三却依然不紧不慢,嫂嫂不禁皇上不急太监急了。
我还没来得及张嘴熬鸡汤,小侄女兴奋的跑到我身边“姑姑,你回来了呀,在北京过得怎么样?”
没想到被小姑娘反将一军,我如实回答"过得日不聊生的"。我说的是实话,毕业几年,北漂过起来并不容易,一年要搬好几次的家,每次早上起来挤地铁完全被挤成沙丁罐头,也会经常熬夜赶材料,睡了两个小时还要爬起来假装精神抖擞的上班。即便如此,依然没有实现财富自由,无法实现以前“以后买手机一下买两个,用一个扔一个”的牛逼。
“妈妈,妈妈,你听,你听,小姑姑从小成绩那么优秀,到现在不还是日不聊生,而我在家过得不见得日不聊生,如果都是日不聊生,我为什么不好好珍惜我的现在美好青春,不能像贝尔一样去野外游生,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小侄女说的头头是道,"还有,虽然小姑姑在北京赚的钱比家里多了些,可是,花销也大呀,这样一比,其实两边生活是一样的。"嫂嫂气地咬牙切齿,无奈的看着我说,"你看看,你看看,你说一句,她有十句等着你”。
最近几年,寻找有意义的人生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热衷的话题。在职教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追求诗和远方的辞职信也赢得人们的一票赞赏。诧异于这股热潮如何渗透到还未成年的孩子,又不免感叹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会聪明的多,她能够辨别利弊,甚至潜意识使用机会成本思维。
可是,孩子,我还是想告诉你,努力真有意义。这个世界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更多情况下,是你得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才能做你想做的。 你认为北京赚的多但房价高、消费高,所以跟小城市一样,除去花销所剩无几。看似一样,但又不一样,按照你这个理解,最成功的人也无非一天三顿饭,也不能因为功成名就就多吃两顿。多年以后,你在北京还完房贷和在当地还完房贷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不幸来临,你需要很大一笔钱救急,你可以选择卖掉北京房换个二三线城市生活;你可以舍弃奥莱,舍弃香奈儿,通过节流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其实,地点都不重要,只要你好好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增加抵抗未知的风险能力。
年轻的时候,你想去野外游生,这姑且认为是你的理想,可是你拿什么去实现你的理想。一个人只有懂得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龙应台的"孩子,我让你好好学习,是希望你有选择的权利"是真的肺腑之言。小学课本里有段话类似于"小明考上了北京大学,小红考上了职业教师,我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程"。前程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能穿过曲折的道路,到达光明前程的人会衍生出一种叫“幸存者偏差”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曲折前程里的指示灯,但这个指示灯可能是错的。
人生其实挺有意思,人生的前三十年差不多决定了你以后的生活质量,而以后过得好的,抛却各种二代,都是过得比较苦的,可能是努力付出的苦,可能是知耻后勇的苦。在这三十年,有人因为延迟满足自己,艰苦奋斗,先做该做的,再做想做的,实现了人生逆袭,有人因为及时享乐,不懂得武装自己,后半生过得凄凄惨惨。
我说的口干舌燥,我姐姐过来叫我吃饭,看到眼前一切,“讲什么大道理,想野外求生,先把地里的草拔干净再说”。
我只想说“干脆利落,一看就是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