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所解封了,昨天下午五点半,我决定找个公园晒晒太阳。
上高德搜了一下,三公里外的道里区有个建国公园,位列四月逛公园榜第2名,不错,坐公交出发。
也许我走神了,也许车的线路改了,我坐过站了,并且坐过的有些彻底,当我起身研究公交线路时,车已经开到终点站,即哈尔滨火车站了。
我茫然地走下车,六点了,半小时后天就黑了,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只知道背后是火车站,以及火车站背后是铁路,于是就往另一个方向走吧,我于是随便拐进一条由铁路家属区簇拥的小路。
一个广场上,约两百名穿着统一制服的老人在跳广场舞。
奇怪的阳台。
走着走着,看到一栋楼应该是历史建筑。
确实是。
公司街121号建筑,上世纪30年代折衷主义建筑,应该是当时铁路局的办公楼。
什么是折衷主义建筑呢?这和哈尔滨历史有关,清朝末年随着东清铁路的开辟,哈尔滨成为国际商埠,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这设立总领馆,各国人民于是来这做生意并顺便定居,住的时间一长,他们就开始整活了,俄国人盖了东正教教堂,比如所有人来哈尔滨旅游都要合影的索菲亚教堂、德国人盖了哥特式的基督教堂、土耳其人盖了清真寺、犹太人盖了犹太教堂,除了教堂,还有各种风格的世俗建筑,比如文艺复兴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复兴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等等。建筑形式一多,建筑师就开始混搭,于是就出现了折衷主义。
这座建筑有一些巴洛克风格,但更加简洁现代。
不远处,有家小酒馆。
这是哪?看起来很共产。(实际是铁路局院子)
哇,这个楼也很老了,看起来是新艺术运动建筑,采用孟莎式双折屋顶,屋顶有老虎窗,挂着“哈铁国旅”牌子。
继续走,到了路口,看到一座非常气派雄伟的砖石建筑,带有浓浓的古典主义风格,是法国银行吗?
走近一看,竟然是哈工大。
定睛一看,竟然是土木楼,土木佬去哪也摆脱不了土木二字啊。
精美的柯林斯柱和山花浮雕,令人感到神圣庄严。
如同缩小的克里姆林宫。
建筑馆标志下的俄语,表明这栋楼是苏联老大哥设计的。实际上,她由一位苏联专家,同样也是哈工大教授彼得·斯维利多夫设计,这位先生的铜像就在进门左手方向。
哈工大的土木佬早就不在这了,现在都是搞建筑的朋友在里面熬夜,土木佬现在都在工大二校区,离这好几公里。另外,这栋楼就独一栋,隔主校区两条街。
建筑楼侧面是另一栋美丽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她现在是哈工大的博物馆。
建筑楼,加上这座博物馆,以及背面的宿舍楼,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大院,在冬天非常保暖。
继续走,周边有许多正在保护修缮的老房子,具有俄罗斯传统风格的民居。
梅花开了,很香。
天黑了,居民区摆起摊了。
我继续无目的的闲逛,突然,我停下了脚步,我看到一座眼熟的建筑。
我有一本叫做《东方小巴黎》的摄影册,一位摄影师2000年初拍的,其中就有这楼。
事实上,我恰好随身装着这本册子,于是合了个影(但翻错了页数,和另一栋相似的建筑混淆了)
这栋建筑,根据册子的注释,是黑龙江社科联合会的办公地,她建于1900年,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从那有趣的窗子形状就能看出)。
但从当前的牌子看,她又被用作继续教育学院了。这个院子大门敞开,灯火漆黑,一副不想再继续教育下去的样子。我于是堂而皇之的走进去了。
可以看到,墙上的标识被扒掉了,隐约写着俄侨博物馆,看来她在20年间,换了不止一次名字。
有一个屋子亮着,里面坐着一个看门老汉。
后面是老家属楼。
我来到门前,发现上面贴着两张法院文件,看来,这栋楼还被一家老赖公司租用过。相当魔幻。
继续走,又看见一个院子,里面有座老建筑,但杂草丛生,好像还有种地的痕迹。
原来是苏联领馆。
继续瞎转,哈工大出版社。
转到一个小广场,里面有詹天佑塑像。
几个老汉在这吹萨克斯。
一扭头,哦,原来这是哈尔滨铁路博物馆。
采用爱奥尼柱,具有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
老汉在吹萨克斯。
路对面即是哈尔滨铁路局(原东清铁路局),建于1904年,新艺术风格砖石结构,建筑表面饰以虎皮石,也称“大石头房子”。房子前面是正在挥手的教员。
哈尔滨公安局,斯大林建筑。
不知不觉,又转到工大建筑学院了,夜幕下的土木楼,相当排面。
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折衷主义建筑。
继续走,一座叫做萧红中学的学校。
始建于1924年,左翼作家萧红曾就读于此。
也是第一女子中学的遗址。
继续走,好大的天线。
原来是哈尔滨电视台。
手机快没电了,坐个地铁回所。铁路局及周边建筑鸟瞰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