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小暑,“修养脾臓、谨防暑病”冷水、油腻、甜食不宜多

今日小暑,“修养脾臓、谨防暑病”冷水、油腻、甜食不宜多

作者: 萌三易 | 来源:发表于2020-07-06 15:00 被阅读0次

    一、小暑节气

    1、为何以“暑”命名?

    为何要以小暑、大暑为节气来确定形名,而不直接去用“热”字。“热”,并不能全面合理地解析“暑”,只是可以解析“暑”的某一个方面、某一部分的内容。“热”,只是夏季外在物相表现和人类五官感知的知觉。

    汉代的《说文解字·卷七·日字部》中:“暑,热也。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这个解释表明,在意识哲学文化期开始以后,文化界对于“暑”的解析仅仅用于治事,丢失了人“文”的本义。

    《说文解字注》中,也同样跟进了这种说法:“暑与热浑言则一,析言则二。故大雅:温隆虫虫。毛云:温温而暑,隆隆而雷,虫虫而热也。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故溽暑谓湿暑也。释名曰: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热,热也。如火所烧热也。

    “暑与热浑言则一”,意思是说,暑与热混起来谈是一个意思,所以就该允许用热字来解析暑字。这还是站在物相治事的角度解析暑和热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暑和热分解开来,进行字义的探讨。

    热,是现象感觉,器官的知觉,白话常常使用热字来涵盖众多的知觉现象。

    暑,有其特定意义,《大雅》里面这段话,还保留着“暑”的文化定位,那就是“温隆虫虫”, “温隆虫虫”,“温”,应当是指春温夏热之“温”;“隆”,则是指夏季多雷电时降雨;“虫”,甲骨文表意就是精虫,指生命产生的最基础物质,“虫虫”,则是指万物生命繁殖的虫与虫相互交会。也就是说,所有的动物类,以虫而繁衍同类生物这一特征,在这个时期,获得了自然能量的成长。

    关于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正如二十四节气被不断地完善一样,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也是一个漫长的演变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以《尚书・尧典》所记录的“四气”开始,节气的命名在此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直至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二十四节气名称的由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最初《尚书・尧典》所命名的四“气”而衍生出来的“四立”,即“四节”。其中“四气”“四节”共包含八个节气,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类属于节气经过人们不断地测量和总结所形成的。这八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是季节转换的标志,是时问的标尺,具有很强的农业指导意义。

    第二类节气名称的由来,则是和物候变化有关,是古人对自然万物不断观察总结的结果。这十六个节气中,又可以依据它们不同的含义可以分为两小类:

    第一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第二类是反映动植物表象的。第一小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从命名上直接反映了气温与节气的关系。炎热的夏季,即称为“暑”,而暑热的程度则分别缀以不同的形容词来表现。

    2、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温风,是八风中分类子系统中的一种,生于明庶风以后,止于景风的展开中,春温夏热的能量蕴藏于其中。(说文解字》则作:"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

    二候蟋蟀居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蟋(音悉)蟀(音率)居壁。一名蛬(音拱),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始击(《礼记》作鹰乃学习)。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不过一年当中最炎热时节尚未真正到来。

    、小暑习俗

    1、晒书晾衣

    《尔雅翼》:“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

    《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小暑时节,南北各地都流行晒物。这是因为江淮流域的梅雨季即将结束,而华北、东北等地区则开始进入多雨季节,趁着小暑前后晴天多、气温高,就要赶快将书籍经卷和久不曾穿的衣服拿到太阳底下烘晒,以除螨、祛霉味,还能防止书籍受潮、生蠹虫。

    2食新米

    《礼记·少仪》:“未尝,不食新。”郑玄注:“尝,谓荐新物於寝庙。”

    小暑过后品尝新米。古代食物匮乏,温饱不易,所以对于粮食的收货十分看重。古人在小暑之后的第一个辛日,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先做成饭食以供祭祀五谷之神和祖先古书记载,伏日所祭乃“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因为,按照传统的说法,炎帝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让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地球上五谷孕育生长旺盛,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所以,人们为感谢炎帝的功德,便在每年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便有了在伏日祭祀感恩的礼仪。)感激其保佑丰产,再是自家人食用,也会趁机品尝一下新酿好的美酒。

    、小暑养生

    1、小暑谨防暑病。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说: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燥、湿等外邪侵袭,或者由于性生活没有节制、喜怒过度等内伤所致,以及饮食和生活起居失常等非外非内原因引起。

      “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2、小暑无厌于日。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黄帝内经·素问》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晚点睡觉,早点起床,不要厌恶较长的白日,情志应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心病起于夏:如果反之,起居无常,作息失度,饮食无节,会给心脏带来压力,诱发心脏问题。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顺应”,因为我们需要太阳。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这就叫做“逆”,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逆之”就灾害生。很多疾病就是这样来的。

    3、小暑修养脾臓。

    “人当慎食硬物,老人尤甚。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食也。贪食者,脾实也;无宿食而不喜食者,脾虚也;多惑者,脾不安也,色憔悴者,脾受伤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肌肉鲜白滑腻者,是脾无病征也。”——《遵生八笺·脾旺四季论》

    脾臟在五行中居中央属土,脾土能量在四季都很旺盛,而进入小暑以后,土运中的脾臟正处在夏季火生土的旺盛期。《遵生八笺·脾旺四季论》:“人们应当谨慎勿吃冷硬食物,老人尤其要注意。不想吃东西的人,脾臟中一定有不消化的饮食。贪吃的人,说明他的脾臟功能亢进;不是因为积食而又不喜欢食的人,说明脾臟功能虚弱;多猜疑的人,脾神不安稳,神色憔悴的人,是因为脾臟受了损伤;喜欢吃甜食的人,是脾气不足的表现;人的肌肤鲜嫩洁白滑腻,是脾臟没有病的象征。”

    4、小暑不宜吃什么?

     “夏月不宜饮冷,何能全断?但勿宜过食冷水与生硬果、油腻、甜食,恐不消化,亦不宜多饮汤水。人能自慎,省食煎炒、咸腊、炙爆之物,自然津液常满,何必戒饮。”——《食治通说》

    5、小暑宜食。

    (1)人们出汗后容易丢失津液,此时应多食酸味水果,如西红柿、柠檬、乌梅、葡萄等,可敛汗止泻祛湿,且能健胃消食、促进食欲。对于喜食生冷的人来讲,若在菜肴中加些醋,可有效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

    (2)小暑时节宜食苦味,含有苦味的食物多以蔬菜和野菜为首,如生菜、芹菜、茴香、苦瓜等。而在干鲜果中,有杏仁、桃仁、茶叶、薄荷叶等。此时节多食苦味的饮食,不但能消除人内心的烦躁、清醒头脑,还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但也应控制食量,不可食用过多。

    (3)小暑时节民间有吃藕的习惯,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及淀粉含量也非常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适合夏季食用。粉蒸莲藕不但口感较好,而且蒸法有助于更多地保留藕的营养物质,有安神助眠之功效。

       最后送大家一个清凉小妙招:“六月极热,可用扇急扇手心,则五体俱凉。”——《济世仁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小暑,“修养脾臓、谨防暑病”冷水、油腻、甜食不宜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gw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