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一个小故事,一直留在我的心里,今天有空把它写下来。
周三晚上丫头有游泳,睡得比较晚,所以周四早晨常常起床困难。因为前一天晚上有去一鸣买了面包作早饭,于是我很有信心用美食诱惑她起床。这一招果然有效,很快她就梳洗好坐在餐桌前。本以为就此打开美好的一天,可谁想剧情急转。丫头一看到面包,马上脸僵住了:“我不要这个,我要肉松面包!”额,什么鬼。这不是你自己挑的吗?还是很贵的耶!印象中昨天是有挑了肉松面包这一幕,可只能买一个,后来就留下眼前这个呀。我马上这样做了解释。但是她完全没有听进去,不管不顾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带着哭腔嚷起来:“我就要吃肉松面包,我就要吃肉松面包……”哭闹声最让人心烦,最让人没有办法好好说话。
被她这么一闹,我也马上很不开心:“我怎么可能现在跑去给你买,这不现实啊,就这个面包,你爱吃不吃。”对于她提这样无理的要求,我也是气呼呼,一边给她梳着辫子,一边努力让自己起伏的心平静下来。
就在僵持的过程中,我开始有些困惑:她真的是在说,想要马上吃到肉松面包这件事吗?女儿已经六岁了,平日里都是很明事理的,她应该也很知道妈妈没有办法在此刻满足她这个要求呀。所以她的这句话是想要表达什么?她选用这样的文字传递的是什么?
渐渐地,我开始移动到她的位置上,体验她此刻的心情:是呀,满心期待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此刻却是另一个东西。她的心情大概是很失望,很难过,很委屈。所以她在又哭又闹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如果她是成人,她此刻大概说的话是:“怎么会这样啊,我是想吃肉松面包呀。我好想吃昨天看到的那个肉松面包啊。”如果是这句话,我大概就能很好地接住她的情绪了。是啊,想想而已,也没有办法真吃到。只是六岁的她说不出我能马上听懂的话,让我的专注力集中在和她辩是非上面,完全没有看到语言背后她的情绪。我以为她真的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了。
于是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话,开始去承接孩子的情绪。“是啊,太可惜了,昨天买的时候没有注意。怎么是空气面包,萌萌想吃的是肉松面包啊。太可惜了。”哭闹声奇迹般开始慢慢变弱了。她的话妈妈听懂了!
“无论是说故事或听故事,整个过程最重要的往往不是真或假的问题,而是意义的开显与理解的问题。”是啊,我们总是会掉到语言内容的陷阱里去,或评判或辩论,而忽略了语言是传递内在体验的工具,语言想要传递给听的人的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听懂。
我和萌萌的日常充斥着无数我对于内容的评价与质疑。想到去年夏天在海滩边,确认无数次没有想要上厕所的她,总是在我们走出很远之后,突然说自己要拉大便,来得又急又烈,哭闹跺脚,一点都不给我们留时间走到厕所去。我只好一次次跟她说:“你妈我是普通人呀,不是超人,没有办法马上带去,只能一步步走过去呀。”这话是想要她可以收着点情绪,但效果不佳。现在我可以多懂那时候的她,她只是在表达情绪而已,没有真让她妈妈这样做。妈妈只需要好好接住她的情绪就好。这个部分真的是需要不断提醒自己。
回到那天早上,我给她梳完头,问她面包还吃不吃。她点点头。我追问她味道怎么样,毕竟12块钱一个呢。她一边抽着鼻子,一边说:“一般般。”哎,好可惜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