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讲座,本来是指导课例研究的,但让我记忆深刻却是老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解读——“如果你还认为这个好字,仅仅指的是成绩,那理解是有偏颇的,这个好字指的是各方面——学习、生活、能力、品质、体育……”
听到这里,想到自己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转来,温习的同时,再次提醒自己,以多元标准看待学生。
上帝为每只笨鸟准备了矮树枝”,初次听到这句话,深觉有理,从心里上也佩服提出这一思想的人。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认可这句话了。谁是笨鸟?哪一方面笨呢?如果所谓的笨,指的是学习,那么,叛定鸟是笨鸟的我们,才是最笨的人。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百思不得其解。昨天睡前闲看《大秦帝国》,看到第五部秦王赢政焚书坑儒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再停几年,我会反过头来,否定我现在的认识,但是我现在是这样想的。
春秋战国时期时,敬重文人,私学很多。但无论哪一门派,都没有独霸天下;无论哪一门派,都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无论哪一门派,都不会要求弟子样样全会。于是,那时候出现的各门各派,层出不穷:道家,法家,儒家,商家,兵家,黑家,纵横家,水家……。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研究的专长,也确实培养了改变历史的,非常厉害的人物。所有门派中,唯一教的比较杂的是鬼谷子一门,就算这一门,也并没有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而是依学生特长,因材施教。所以军事天才庞涓、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治国奇材商殃是鬼谷子的学生;商家传奇吕有伟,据说也是鬼谷子的学生,这点并不奇怪。
每次都会很邪恶的想,如果逼着商殃学数学,逼着孙膑写《童年趣事》,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或者他们也会被贴上笨鸟的标签,也或者他们依然会学得很好,毕竟总有人考入清华北大。但他们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耀眼,就不一定了。
这种百鸟争鸣的现象,我想缘自于自由。这自由是学生可以依着自己的爱好,学有专长;这自由是老师只教自己所擅长的内容,而不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到什么时候为止?到秦王赢政统一全国,为防六国贵族复辟而焚书坑儒,罢黜私学为止。
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没错,学校不就是学习的地方吗?错就错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人生而不同,怎么可能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等于没有发展。错就错在要求老师教好每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有些孩子真的学不会。比如一些身体强壮的孩子,一下把抱起十块砖头。而身体弱的孩子,就算苦口婆心教育一年,也只能搬起四五块。也许一年的苦心教育,这个孩子能搬起六块了,但身体强壮的,已经能搬十五块了——差异真的存在,我只能尊重。可是,搬不得砖的孩子,也许在学习上就很棒;家习上不行的孩子,也许在绘画上是天才;绘画不行的孩子,也许是个出色的演员……那么多的先天优势,谁是笨的呢?为什么要以一种手段评价孩子?还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呢?我们成人,女的谁是在全面发展?
没有笨鸟,哪里需要矮树枝,只需要打开笼子,让鸟自由的飞。你瞧吧,自由的鹰一定会飞向蓝天,我们就教他飞翔的技巧;自由的黄莺一定会愉快的歌唱,我们就教他发言的方法;自由的啄木鸟一定会捉许多害虫,我们就教他捉虫的技能……这才是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眼前又浮现出孔子出游的画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理想、快乐的教育,我只希望我的学生,人人都能感觉到学校的快乐,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人生而不同,没有笨鸟,不需要矮树枝,只要打开笼子,仅此而已!
《学生教我做老师》中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能因为性别,信仰,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每一个人都学会去包容,去接纳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深以为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