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江涛 邓智宁
绸都美,入梦也痴痴。翠岭急冲迎阆水,江风遥上拂灵池。栖乐惹相思。
南充城西,群山绵绵,秀峰叠翠,栖乐山为诸峰之冠。栖乐山本名西罗山,因远古时,此山邑民多罗姓,又地处治西。相传,唐贞元十年十一月间,因谢自然在得道成仙,西罗山更名为栖乐山。
栖乐寺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栖乐寺始建于唐,从唐代释洪法师住持寺院以来,庙内不但供有观世音菩萨,还供有观世音之父妙庄王菩萨,这也是唯一的妙庄王塑像。信众称妙庄王菩萨道场。历代寺院香火鼎盛,慧炬常明,为川北之灵山名刹。古栖乐寺红墙绿瓦,飞檐翘阁,庄严雄浑,金壁璀璨。十年浩劫栖乐寺遭受厄运,毁于一旦。公年1999年春,南充市佛教协会应广大居士信众的要求,重建栖乐寺。历时三载,大佛殿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庆典。重建之栖乐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纵贯山顶。南起步云台,次第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观音阁、地藏殿等九座殿宇。已建成的大雄宝殿矗立在栖乐山主峰,高大雄伟,殿内释迦牟尼佛像为全省室内最大的佛像,庄严肃静。
栖乐寺方丈释海空法师领众发愿,精心构想设计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九层观音阁,耸立云端,作为栖乐寺的标志建筑。
远远望去,整座寺院建筑群,宛如一艘红色方舟,航行在绿涛之中,很有慈航普渡的意味。
栖乐寺周边,岩洞众多,人称“蛮子洞”。这些洞穴,或为单洞,或数洞相通。洞内有石床,洞壁有龛,顶或平或穹。有墓穴共78座,为东汉时凿造。崖墓形制差异不大,均有墓门、墓道、墓室,墓室内有左、右棺台,有的墓壁有龛。顶有平顶、卷棚顶、 穹窿顶等。墓室一般长3.3米,宽2.4米,顶高2米左右。墓室有五、六室相连的,也有单室。这处崖墓群。但它为我们了解古代南充先民们的葬俗葬制提供了资料。南充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12月15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而今,到栖乐寺一游,可从索道上山,更加方便了。
栖乐灵池
栖乐山之神奇,不仅在于千年传承、历久不废的佛道香火,更在于山顶上一池泉水。这池泉水,虽在山顶,却久旱不涸,久涝不盈。据说山顶泉眼与山下西河相通,古人常根据池水色泽变化预测当年干旱洪涝。若是水色变深,必将大旱;水质浑浊,定发洪水;池水清澈,则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这池泉水被称为“栖乐灵池”,是南充古八景之一。
相传,南海龙王宫中过生,大宴宾客,顽劣不堪的九太子一时兴起,竟酒醉失手,触犯了宫中戒律。老龙王盛怒之下,将他逐出宫去,发配人间修行千年。他的藏身之地,就在西山主峰的灵池。经过几百年苦修,九太子身上的顽性去掉不少,他深悔自己的行为鲁莽,于是痛改前非,还常常化身人形,为当地的百姓们做些好事。
一日黄昏,龙太子照旧到山中游逛,眼前风光十分迷人,他越看越爱,脚底打滑,一不留神,竟跌下了万丈深谷。那天,谢自然正好到山中采药,见他满脸是血仆倒在乱石丛中,连忙救醒。
再说这民女谢自然,自幼便聪颖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还时常上山采药,以备炼丹所需。也是仙缘巧合,没想到在此竟救得了龙子一命。
九太子醒后感激不已,定要让谢自然到自己的龙宫坐坐。盛情之下,她也不便再推,到了灵池,九太子从衣袖中取出颗璀璨夺目、状若牛眼的珠宝,让谢自然衔在口中,然后,纵身一跳,便进了宫门。谢自然也紧随在太子的身后跳将下去。说也奇怪,这宝珠一衔,两旁江水自行分流,分开的水道纡回曲折,直导二人进入宫殿。龙宫真美呀!谢自然就像是来到了梦境一般。龙王太子十分热情,留她游玩了整整七天。
临走时,谢自然取出宝珠,要还给龙王太子。九太子微微一笑,对她说:"万万不可,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这区区珠宝又何足挂齿?我正要送给你留作纪念呢,望姑娘千万收下!这避水神珠出自于南海深处,有珠在身,可保滴水不浸,服下后,人不怕水,即便在深海当中也能像陆上一样地正常呼吸。姑娘为修道之人,日后必有大用。倘若不收,你倒是瞧我不上了。"见了九太子如此诚恳,谢姑娘无言以对,只好收下了龙子的这份心意。
出得龙宫,谢自然想到自己已耽误了整整七天的练功时间,更是加快了修行进度。这日,她口含神珠正盘腿打坐,不料稍一分神,便将珠宝吞进肚内。顿时,气冲丹田,身子竟轻飘飘地飞升起来。谢自然这下才恍然大悟,原来,九太子以神珠相送,正是要助她成仙呀。此刻,栖乐山锣鼓喧天、仙乐齐鸣,一朵彩云飘逸而来,托在了仙女身下……
谢自然驾云飞升,而龙王的九太子也因帮助她修成正道,提前被召回龙宫,后来也当上了南海龙王。但与他们结缘的栖乐灵池,至今仍静静地躺在山顶栖乐寺的内院中央。为突出灵池,修建栖乐寺时,用条石砌成池壁,池周建有栏杆,池旁立有一碑,上书“栖乐灵池”四字。香客游人至此,大都会向池水投下硬币,以祁求平安。
神奇的传说故事,随着泛起涟漪的池水,流入人心,流向永远。
飞仙洞
或许也正是栖乐山的灵性和仙气,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任瀚老先生投入了她的怀抱。 任瀚,字少海,号忠斋,自称五岳山人。今南充舞凤镇清泉坝人。他工诗文,诸体兼备,是嘉靖八才子之一。明嘉靖八年进士登科,嘉靖皇帝对任瀚的策论大为赞叹,轰动一时。及第后,任瀚当上了史部主事,后改为考功郎中,一直当到了太子司直,并兼翰林院检讨。然而正当年富力强之际,他却厌倦宦海沉浮,灰心官场争斗,于40岁那年,坚决辞官回乡。辞官回乡的任瀚干起教书育人的工作,培养出陈于陛、杨文举、文衡、张鉴、黄辉等众多门生,成为继三国时期谯周之后南充历史又一教育大家。后来,任瀚离开了书院,带着一卷《周易》,登上了山泽通气的栖乐山,住进了山上的一个岩洞。 任瀚住进的岩洞,为群洞之首,距山顶不过几十米。这座采光充足的岩洞,面积约十来平米。山雾迷漫,艳阳照射时,这洞口就会流霞结彩,奇丽异常,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之为“栖霞洞”,为栖乐山上一道鬼斧神工所造的胜境。站在洞口,只见两条山脉,一长一短,从此伸出,呈环抱状,有如太极拳架。老子《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难怪任瀚选择此洞研读《周易》。 任老先生在此一住便整整十年。他在洞中,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写下《读易记》,辞意弘远,道出了易学的基本原理和它的哲学思想。后人将任瀚的笔墨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还较完好。 任瀚辞世八年后,他的学生、人称“诗书双绝”的黄辉,来到栖乐山中,凭吊栖霞洞,细品《读易记》,口中不觉吟出:“一上飞仙石,飘飘千古情。仙人不可见,秋月绕林生。高池淡无影,独酌依空明。却望来时路,微茫烟际城。”其情未了,又在老师读易的洞口上方恭恭敬敬地题写了“飞仙洞”三个笔力遒劲的大字。这三个大字虽历几百年风雨,至今依然清晰可辩。
农家乐
穿过“栖乐洞天”隧洞,仿佛进入世外桃园,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林间的一户户粉墙、青瓦、朱檐的川北民居。一泓数万立方米的水,静静地躺在栖乐山下的小山湾里,这就是“栖乐垭水库”。而今人们将它改造成景观湖泊。临水筑栏建廊;平整山地,建立院落;新建环湖道路和村民入户便道;种植风景树和花草;用青石修整灌渠,渠道左右的田埂,以石板铺路,并以多座石拱桥连接相通,形成生态步行道,方便人们进入田野观光赏景。
当地村民把自己的房舍打盼得漂漂亮亮,青瓦白墙,线条清晰,在青山绿水间星罗棋布。在环湖四周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家农家乐。信步走进一家农舍,院坝里摆放着桌椅板凳,店家脸上绽放着淳朴的笑容,服务员身着整洁的制服,用普通话迎接着每一位游客。
站在湖边,只见这数千平米的水面波光粼粼,蔚蓝的天穹、滴翠的青山、漂亮的房舍、临水的乔木,倒映湖面,随波翩翩。湖的四周,游人很多,或湖边农家乐小憩、或依湖垂钓、或喝茶聊天,或漫步田间小道。人们尽情享受着这片水光山色,呼吸着与城里不一样的乡间空气,个个脸上洋溢着惬意的表情。
仙山抱灵水,我只是芸芸众生,也常去栖乐山仙境修生养性,不求得道成仙,只求快乐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