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在纳闷怎么全网都在说啥是佩琪(配齐)?今天知乎看到这个恍然大悟。

搞清楚佩琪爆红的原因后,我倒是对评论区的“反差”两个字印象尤为深刻。如果你想要表达 A,最好的办法,永远不是使尽浑身解数吭哧吭哧地正面渲染和强化 A,而是找出一个和 A 相反的 B,然后,用写 B 来写 A。
你要写一个 1942 年大饥荒中死亡的灾民,以他的遭遇来表现那个恐怖的饥饿,最笨的编剧直接让他饿死,稍稍有点小聪明的让他参加抢粮被官兵打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写法,一定是让他忽然有机会得到了食物,然后活活撑死。
用撑死而不是饿死来写饥荒,这才是最大的高明。
回过头来看《啥是佩奇》,要表达挂念和牵绊,先表达最大的断裂;要表达合家欢,就先表达最大的隔膜、最大的无法理解。要呈现最时髦的动画 IP,就先呈现最土得掉渣的地方、和最土得掉渣的人群。
这是最符合经典戏剧学的「反差」,也是最符合当代互联网思维的「拼贴」。
耿直又顽固的、一辈子没怎么走出过大山的老爷爷,却做出了一个蒸汽朋克色彩的、重工业风的佩奇;戏谑意味十足的设定、和极具后现代色彩的结果,却加固了某种极其传统和稳定的爱与依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