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题,一直在被数学老师所强调,但大多数老师仍是苦恼,“天天说,回回说,结果错的还是那么多。”这成了大多数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这句话教育我们不要怕错误、逃避缺点,应该从问题的根本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我有一点浅薄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同时也希望大家积极提出宝贵意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
1.读准字音、认清字义、正确对待显性信息
大多数学生读题往往一览而过,没有认真对完每一句话,分析每个词的含义。粗略的读完以后,凭自己的微薄的学习经验、借助自己的直觉迅速列出算式。这样阅读做题的过程导致做题的正确率少的可怜,没有从根本上理解题意,对题的认识程度几乎为0。可以称之为非常失败的解答。
所以在学生阅读题目的时候,不管是什么题型的内容、难易程度是高是低,都要从根本上认真读题、审题,了解题目的要求,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15cm=( )m 240g=( )kg 30分=( ) 时”
当遇到这中题目是有些学生会习惯的用小数表示,填在括号里。虽然结果仍然是相等的,但结果是在这中情况下是错的,因为题目中要求的是分数,不是小数。所以要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
再例如: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宽比长少2厘米,高比长多3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在这道题中,当学生读题时有些学生容易把“长方体”读成“长方形”,一字之差,意义不同。虽然不影响这道题的计算,但作为“数学人”,我们要以数学的特点——严谨性去要求学生,做学问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阅读这道题是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把“宽比长少2厘米”理解成“宽是2厘米”,“高比长多3厘米”理解成“高是3厘米”。这样的理解就答错特错了,所以在数学文本阅读的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道题,题中的每一个要求。如果认真阅读了、读懂了,就不会把“宽比长少2厘米”理解成“宽是2厘米”,在这里很明显“宽比长少2厘米”,是宽和长的对比,宽比长少2厘米,也就是说宽比12厘米少2厘米,结果宽是10厘米。而不是直白的说出“宽是2厘米”……
还有些情况,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把数字看错、写错,漏掉小数点等情况发生。
所以在学生阅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义、正确对待显性信息,从初次读题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理解已知条件的含义。
2.“剔除”表面的显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
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想快速的的解答问题,一般从表面信息中思考很难解决该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适当的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根据题意进一步挖掘题中的隐性信息,这里的隐性信息:我是这样界定的,有两层含义,一是题中有些特殊文字包含的数学信息,二是犹如刚才的例题中“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宽比长少2厘米”通过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的得出宽是多少厘米。这也属于隐性条件。
例如:“小林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7,第二天读了剩下的2/9,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在这道题中当学生读题时,如果给学生进一步提出要求:“在阅读题目时,除了题中出现的包含数字的信息。这里面你还能发现哪些文字也含有数学信息?”就这样在有目的性的阅读题目时,学生就会注意到“剩下”一词的由来。
再例如:“幸福村要一个长40米,宽25米,深80厘米的长方体沙坑,一共要挖多少方的土?(1方=1立方米)”在让学生对这道题进行分析时,给学生提示:“在我们阅读题目时,认真观察,有没有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如果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就以观察、求同存异的思想去阅读,发现与日常题目中的不同之处。“深”就是“高”,“深80厘米”与长和宽的单位不同,又结合问题中德单位“立方米”,所以必须把“80厘米”换算成“0.8米”进行计算。
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积累的浅薄经验,希望对各位同仁的教学带来方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