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及病理
再喂养综合征最早定义是指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在进行全肠外营养时出现的严重低磷血症等并发症现象,此定义后来扩展为消耗状态下提供营养支持后出现的代谢、生理改变现象,表现为磷、钾、镁及糖代谢异常,维生素缺乏,体液潴留等。
再喂养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机体自身组织被作为主要能源物质消耗,脂肪及蛋白质被动员,无论肠外或肠内提供葡萄糖均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使葡萄糖、磷、钾及镁进入细胞内,从而使血浆中这些物质的浓度明显下降,从而造成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细胞外液扩张,心脏、循环负担加重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突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呼吸系统负担,可增加CO2的产生量和O2耗量,增加呼吸商,每分钟通气量增加,导致呼吸困难。饥饿时肠道萎缩和消化酶减少,恢复肠内营养时肠道由于不能耐受,需要时间适应,许多病人出现恶心、腹泻。血中磷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血浆磷下降,由于合成代谢对磷的需要明显增加,结果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心脏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嗜睡,横纹肌溶解,神经错乱,癫儿发作,昏迷,红细胞形态改变,白细胞功能障碍等。胰岛素浓度的增高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脂肪酸氧化利用,降低葡萄糖合成和糖异生作用,导致低血糖等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再喂养综合征常见于神经性厌食病人、严重应激状态的危重病人、各类长期处于消耗状态的病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营养不良病人。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磷、低镁、低钾及糖代谢异常和水平衡失调,并进一步导致机体各脏器和系统异常。再喂养综合征各器官或系统的代谢和生理改变见表7-6。
(三)预防及治疗
再喂养综合征处理的最好方法是预防,首先要注意易引起再喂养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在营养支持实施前先要纠正电解质失衡,慢慢恢复循环容量,密切监测心脏衰竭的表现。营养支持应从低剂量开始,循序渐进,同时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及代谢反应。这样可以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细胞内电解质转移及临床上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对于已经存在心脏或肺功能不全的恶病质、严重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再喂养时很容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应密切监测。营养支持时应根据目前体重状况逐渐达到所需的能量及蛋白质的目标,一般需3~4天。营养支持开始后应持续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密切监测血浆磷、钾、镁及进出入水量,尤其是在肠内营养支持开始的第1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