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正值滴滴打车三周年生日,滴滴快的公司高调宣布新的一轮30亿融资。同时,滴滴打车公布了全新品牌和标识,logo使用一个扭转的橘色的大写字母D(江湖绯闻说有抄袭嫌疑),“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
前几天滴滴出行在学校里举行了一场宣讲会。一位机器学习研究院的负责人很自豪地宣称滴滴出行的战略目标:构建亚太地区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乃至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滴滴快的的野心和实力是显然易见的,通过品牌、logo更换,告诉人们滴滴快的意在涉及全部的出行领域,直接瞄准全球市场。其实,滴滴快的之前已经做了许多扩张,其发展可以说突飞猛进。
- 滴滴快的合并,成为国内出行领域最大的打车平台
- 先后切入专车、拼车、代驾等出行领域,直接与竞争对手拼抢市场,提升出行群体的覆盖率
- 进入移动巴士、旅游客车等尚无竞争对手的出行领域
- 成立“机器学习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顶尖的科学家和研究院,为下一代智能出行革命做好准备
- 投资Grabtaxi和Lyft,拓展东南亚、美国市场的出行业务,抗衡Uber的全球扩展战略
如今滴滴快的业务发展不再像原先创业时那么艰苦,从当初单纯的追求业务发展到如今的战略平台思想,悄然之间具有了国际化的眼光。为什么滴滴能够如此轻易的从打车业务扩展到整个移动出行领域,甚至原来在专车、拼车、代驾领域的资深玩家都抵挡不住滴滴快的的进攻,这背后有什么战略和战术?
2015年国内出行领域布局从国内出行市场来看,可以分为打车、专车、拼车、代驾、租车。打车是高频,专车、拼车次之,代驾、租车使用频次相对比较少。滴滴打车在国内O2O出行市场覆盖率和活跃度最高,则很容易以很容易以“高频带低频,刚需带不需”的战术切入其他出行领域,把各个横向出行业务连接起来,在每个垂直领域里取得领先的地位,从而坐稳移动出行领域的龙头位置。
图表来源:TalkingData 2015年出行O2O移动应用行业报告然而,这种横向的业务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滴滴快的进入专车领域就遭到Uber中国的强势运营,在代驾、拼车领域均有深耕多年的竞争对手。此外,滴滴快的的专车被许多城市宣布为非法,被约谈。总结起来,滴滴快的在国内出行扩张时引起了两个问题,第一:布局出行不同领域,导致战线过长,引起不同领域内的对手联合反击。第二:政府政策的不支持。
对于竞争对手的挑战,一方面滴滴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以红包补贴教育用户,用红包活动来吸引用户群体,另一方面在技术和产品层面不断更新,发挥数据的优势,让出行选择更加精准,操作体验更加亲民。对于政府政策的顾虑,滴滴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愿意和政府、出租车行业合作,通过平台解决万众创业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可以看出,滴滴快的已经不是一家初创公司,而是一家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企业。
滴滴在打车领域保持了绝对优势后全面出击出行领域,然后在正确竞争中获得了一定优势后,才确定了其在移动出行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才有了接下来的30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才敢于淡化刚刚树立起来的“打车”品牌形象,换成了需要消费者做思考的“出行”诉求。
在热门领域,通常会有一位强劲的竞争对手。就像当年淘宝对阵ebay,如今滴滴快的面对的是强势的Uber。不过与当年不同的是,Uber进入中国的时候,滴滴快的两家企业已经合并,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打车出行平台,从而更好地切入专车领域。Uber再强势,难以从专车切入出租车市场,也难以撼动深谙中国用户移动操作习惯的本土企业。
到了今年下半年,滴滴快的采取了一种与Uber不同的国际化战略,通过全球合作结盟的方式开展国际化。目前,滴滴已对美国的Lyft和东南亚的GrabTaxi进行了投资。前几周,滴滴宣布与Lyft组建联盟,让两家公司的用户能够使用相互的服务。这恐怕已经对Uber的全球化战略有了一定的影响。
未来可预见滴滴快的会继续深挖出行领域,然后扩展到其他生活O2O方面。首先,滴滴出行入驻支付宝,美团入驻滴滴出行,为用户提供涵盖餐饮、超市、出行、金融理财、沟通交流等诸多场景与服务的移动生活平台。其次,滴滴继续向全球招募机器学习的研究人才,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领域为自身构建技术竞争力,提供更加精确的地图和路况信息。最后,滴滴暗中关注新的出行方式,比如无人车、飞机等。
滴滴快的CEO程维表示,公司未来三年内的目标是,希望实现只要你想出行,三分钟内就有一辆车到你的面前。如果你是白领,出差有专车接送,有顺道的飞机;如果你是旅游者,你可以选择自驾、巴士,抑或代驾。到那时候,出行将会变成一个服务行业,你到哪里不愁没有出行工具。
其实,对于滴滴出行、Uber来说,他们的梦想是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态度。我总想着有这么一天,出租车司机身份变得很模糊,有全职也有兼职的出租车司机,只要获得了滴滴驾校的认证,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上线下线,有心情开个顺风车,没心情可以把私家车租用出去。让全球的出行工具更加高效地利用起来,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能源浪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