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志颖退群了,临走时私信我说,“实在坚持不下来,终于解脱了”。我当时刚写完当天的作业,也是一颗石头落了地,终于可以刷会儿手机聊会儿天了,悠哉此间良夜。
21天写作训练何以成了一个磨人的小妖精,以至于发起者张老师都因此被戏称为“无人性鼻祖”,可见大家的爱之深恨之切。说起来也确实挺反人性的,写作这么美好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发乎情、止乎懒吗?尽管村上春树无论有没有灵感,都要每天乖乖坐在桌前生拉硬拽个几小时,但人家至少有一点强过我们——就是写不出来的尴尬是自己的,别人看不到。而我们写不出来也得硬写,就靠揠苗助长来提高一点写作的韧性,看上去着实是过度拉伸了。于是张老师在一个深夜时分幽幽的问了我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办写作课了?”
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自己是很痛苦的,我很享受写作,但我不享受公开写作。21天在于让害怕写作、没有写作习惯的人动起来,意识到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进而有能力把自己的真才实学传播出去,去影响更多的人。但我不一样,我缺的不是传播能力,我缺的是那点儿真才实学,所以有时候写了东西其实不爱拿出来,那些成长笔记在我看来还不足为外人道,需要更多的打磨和锤炼。硬要每天写一篇,那我更愿意去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去写一下身边星星点点的小事。
而这些星星点点的小事也不是都能公开的,比如我七夕的时候本来写了一篇文章秀恩爱,后来觉得内容太私密了,还是悄咪咪给藏起来了。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话深以为然——“写作的人似乎很容易模糊和丧失边界感,特别当话题牵涉到自己的至亲好友和隐私痛苦时。事件的完整图景往往不是几千字能展示无疑的,而当这些人和事接连着自己的血肉和神经,他人的战队和评论都会显得轻佻和恶毒。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写;如果写了,不要公开。这个世界有比自己的文笔和表达欲更值得保护的东西。”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敲击键盘写下来只是为了记录,而不是为了分享。而这也是写作的另一个价值,为自己打造一片自留地。21天对于我而言,写作能力上的提升是微乎其微的,我更多的乐趣在于观察其他同学的变化(当然不是收红包啦)。
那21天对于你意味着什么,是否真的有成长?请在最后一天告诉我们,这直接影响到我们要不要去拖下一波人“下水”。另外,很高兴以这种方式认识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