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这部影片最近大热,但奇怪的是它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五年前,这部片子便在国外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奖,这也是华语电影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斩获的首个奖项。但为什么这样一部好片子在国内会被面临被禁的命运呢?这在这部影片的片名上便可初见端倪,这个女孩十三岁,而她有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这似乎就是这个名字的初衷,但这并不是片名的全部意义,这个女孩的青春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狗13,影片揭示了人们不愿面对的青春的事实,被父母支配的荒诞,李玩一个人在没有边际的孤独里摸索,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救赎自己的人,终于有一只可以沟通心灵的爱因斯坦,却不幸走丢,就像李玩走丢的精神归宿,这个女孩终于爆发了自己的情绪,渴望能够以自己的反抗来争取精神的一栖之地,可她只能换来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父亲并非不爱她,否则不会买一只假的爱因斯坦来安慰她,可是他并不了解她,否则不会在李玩否定假爱因斯坦的时候训斥她。不懂事三个字,足以扼杀一切小孩子的天性,女孩儿渴望来自父亲的肯定,所以她闭嘴了,她克制自己的欲望,她不再哭着要爱因斯坦,她放弃了自己的精神慰藉,就像往常她面对父亲时放弃的一切一样。
大人们总是以他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孩子们,不符合他的价值观的孩子就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认为陪小弟弟去公园的事情更重要,就对李玩说,陪弟弟去了公园再陪你去博物馆;再之后,他会说,爸爸有一个很重要的聚会,聚会完了之后再去啊。可是谁都知道,聚会完了之后博物馆早已闭馆,李玩当然也心知肚明,可这次她选择沉默,她知道她反抗的结果是什么。大人永远不会把孩子的事当成正事,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根本就不懂事,可是,当初是你答应我的啊,是你说只要不找爱因斯坦,你就带我去博物馆的啊!我还记得那一个镜头,一家人都在公园,李玩在中间,前面是嬉戏的弟弟和妈妈,后面是打电话应酬的爸爸,可是画面中只有李玩的焦距是实的,家里的其他人都是虚的,此时,李玩好像只能躲在自己的意识里,在李玩看来,她与他们不过是两个世界。
酒宴中,觥筹交错,大人们各怀心思,却喝的热火朝天,没人在乎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儿心中在想什么,也没人在意她的沉默,她于他们的功能不过是起哄的玩物,他们逼她喝酒,他看着父亲,父亲也在起哄,可是,父亲忘记了吗,当初严令禁止她喝酒的人是他啊,他们还逼她吃狗肉,似乎她不吃便是不懂事,在大人们给予她的强大压力下,十三岁的女孩只能选择妥协,不管她是多么的不愿意,也不管她是不是想起了她的爱因斯坦。
看到李玩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大人们会爆发更大的哄笑声,他们玩儿完李玩这个玩具后,继续推杯换盏,继续他们所谓的正事,他们似乎觉得,十三岁的孩子没有心,十三岁的孩子自尊不用守护,十三岁的李玩只是他们引起话题,促成目的的工具。
还记得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上写过的,思琪在遭受了老师性侵犯以后问母亲:听说有个学生和老师在一起了,母亲面对来自思琪的试探,回答她的只有一句:这么小就这么骚。其实,我们遇到一些事情不是没有想过去寻求来自父母的帮助或开解,只是父母给予我们的,通常是自以为是的所谓真理。
任何被桎梏的青春都不过是狗尾续貂的闹剧,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最终学会笑着迎合,学会忽略心中最真正的祈求,我们才算是被世俗安上“长大了”的名号。
这便是我们最真实的青春啊,记得小时候,父母一次次的给我们许诺,但是从未实现过,父母一次次的给了我们伤害,却从来没有自觉过,这部影片并非那种粉饰太平的言情剧,似乎青春的伤只来自于异性。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揭露社会现实的影片啊,只有知道不足,我们才能改正,才能变得更好。这样的片子不应该被禁,反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我们的孩子正渴望着被尊重。
网友评论